玩酷网

答读者问:为什么金科老师不热衷社会头衔?实干派的价值观

读者提问: 金科老师,注意到您的自我介绍总是”《打赢品牌仗》作者",却从不提各类协会职务。现在很多企业家都以&#

读者提问: 金科老师,注意到您的自我介绍总是”《打赢品牌仗》作者",却从不提各类协会职务。现在很多企业家都以"XX会长""XX顾问"为荣,您这样是否太"清高"了?

金科老师解答: 感谢这个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位老企业家的话:"名片上印满头衔的人,往往需要这些头衔;真正做事的人,头衔都在别人心里。"今天,我想坦诚分享三个认知:

1. 警惕"头衔通胀"背后的效能陷阱

您观察到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交货币超发":

数据透视 :• 某省级商会1个会长配28个副会长,日常运营仅3名专职人员;• 某行业协会官网显示顾问名单长达4页,但年度预算78%用于接待费。商业代价 :✓ 中小企业被边缘化(某建材协会72%会员反映"领导不参会却占话语权");✓ 专业人才流失(某建筑师学会因论资排辈流失35岁以下会员)。

这就像货币贬值:当人人都是"副会长",头衔的实际含金量必然稀释。

2. 为什么我选择"轻身份"?三个实践教训

教训一:虚名消耗注意力• 曾担任某智库副主任,每月要审阅12份无关报告,挤占研究时间;• 对比:辞去职务后,同期的严肃著作内容产出提升3倍。

教训二:身份绑架专业判断• 某次行业研讨会上,作为"XX联盟专家"被要求为赞助企业站台;• 现在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言,反而获得更多企业真实咨询。

教训三:头衔制造认知偏差• 挂名某协会时,客户常问"能否帮忙对接领导";• 如今客户更关注"您的书里哪个模型能解决我的问题"。

3. 破局之道:用专业主义重建信任

对希望摆脱"头衔依赖"的同仁,分享我的三个替代方案:

(1)打造"可验证的专业标识"

传统做法

升级方案

印"XX副会长"

附著作豆瓣评分(如《中小企业突围》8.9分)

列参会名单

展示客户实证案例(某企业应用方法论后增长37%)

(2)构建"价值输出漏斗" 免费层:行业分析文章 → 筛选出认同者付费层:企业诊断工具 → 锁定精准客户私域层:定制咨询服务 → 建立长期合作

(3)参与"去泡沫化"组织• 选择要求成员年服务时长≥20小时的协会;• 优先加入公示所有领导薪酬及利益关联的社群。

4. 深层思考:从"身份套利"到"价值创造"

这种现象背后是商业文明的进化课题:

• 国际参照 :德国行业协会严格限制理事会人数(≤9人),按项目成果分配政府补贴;

• 国内曙光 :某省试点"协会去行政化"后,企业投诉率下降27%,标准制定效率提升40%。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没有人会因为下属很多而获得历史评价,只会因贡献的价值被铭记。"

有位年轻创业者最近告诉我:"现在见客户,他们不再问我是哪个会的,而是讨论我公众号上周那篇产业分析。"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当你的专业价值足够耀眼,人们自然会忘记追问你的头衔。

互动时间:你在职场或创业中,遇到过这些困扰吗?

是否曾因拒绝挂名头衔遭遇误解?后来如何化解?

欢迎分享你的故事!点赞最高的3条留言,将获赠《专业主义生存指南》——内含德国行业协会运营手册译本。

金科 | 独立人格研究者坚持"用作品说话",已婉拒47个社会职务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