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申寨村,隶属河南省滑县王庄镇,位于王庄镇西南。东靠东申寨村,南邻老河寨村,西与延津县交界,北接沙店村。
西申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地面黄海高程(1956年9月4日,国务院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首次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简称“黄海基面”)65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2000年以前,西申寨村村西黄河改道留下沙土,高达5米。2000年以来土地开发,现已成为平地。
伴随着这些地形地貌的是西申寨村的历史:
据传,西申寨村名源于唐朝时期。村东的池塘里,淤泥中曾经挖出船、铜钱等物,再次印证这里古时乃黄河古道。当时东、西申寨是一个村庄,座落在改道后的河身之上,村庄取名河身寨,后来改为申家寨。洪武迁民,宋氏始祖人从山西洪洞县辗转迁徙来到此地,繁衍生息,至民国初期,为简便村名称谓,申家寨改为申寨。解放后,以村中的坑塘为界线,划分为东、西申寨两个村。西申寨村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今天,人们已经不知道在东、西申寨中间的坑塘挖出船、铜钱等物的情形,也渐渐淡忘了村子居住在“河身”之上并以此留名的历史。2000年前后,西申寨村要修建一座文化广场,在挖坑取土时,人们发现了很多的石头。在泥土里发现石头本是一件稀松平常事,当时人们并没有十分在意。但过了一阵子,石头的“长相”让村民们感到非常奇怪了起来——为什么所有的石头上都有一个窟窿眼儿(十公分左右的小孔)呀!
因为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有人便说,村里以前驻扎过军队,带孔的石头都是用来拴马的。但是,村民们发现的石头实在是太多,被拉走了两大卡车,还剩下很多,哪来那么多的马要被拴呢?很快,当地文史专家说话了——带孔的石头全是河工石,是古代用于水利施工、河道治理、堤坝防护等重大河防工程的料石,通过穿孔将众多石块串联在一起,用于防御或堵塞河道决口。
石头上的孔人工凿过的痕迹明显,有的甚至能穿过人的拳头,防洪护堤等作用,它们还有可能是固定浮桥的锚石或者是建造码头的石料。千年不语的石头,因为带孔,在此时张嘴说话了,翻开了西申寨村曾经与黄河河身相伴的岁月深处。
范成大(1126年-1193年),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写过一首题为《李固渡》的诗:
洪河万里界中州,倒卷银潢聒地流。
列弩燔梁那可渡?向来天数亦人谋!
诗中的“洪河”就是黄河,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虽平嵩丘、填伊洛,不足以掩宫城之骸骨;决洪河 、洒秦雍,不足以荡犬羊之羶臊。”《宋史·河渠志一》:“近者澶濮等数州,霖雨荐降,洪河为患。”中州是河南的古称。“倒捲 ”指由前向后或由下向上地卷起,是浪花奔腾的样子。
银潢就是天河,银河。《旧唐书·彭王仅传》:“银潢毓庆,璿萼分辉。”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天汉台》:“漾水东流旧见经,银潢左界上通灵。”清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君看银潢一道斜,小星竟向鹊桥渡。”聒地,是动地的声音。燔梁就是被烧毁的桥梁,天数是不可解的事、不能抗御的灾难,也可理解为上天安排的命运。
范成大的这首诗大意是说,黄河奔流万里来到河南,像银河一样不休地流。列弩烧毁桥梁怎么能够渡过?上天安排的命运从来都是需要人来谋划的!我们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留给以后的文字,重点说诗题李固渡。很显然地,范成大是到了李固渡不知怎么过河,也是他写成此诗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李固渡在哪里呢?中国历史地名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金代黄河上津渡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县城西南沙店南三里许。
沙店南三里许已经和西申寨村相差无几了。《金史·河渠志》中说: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六月,“河头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即此地(李固渡)。黄河决口于此,形成一度两河分流局面。次年,楼钥使金,便是于此渡河北上。
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大臣、文学家,楼璩第三子。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朝,按日记叙述途中所闻,写成《北行日录》。1169年是黄河决口的第二年,在《北行日录》里,楼钥记载了李固渡、武城镇、沙店等地名:
十三日甲午,晴。五更车行四十五里到黄河,因河决打损口岸,去年人使迂行数十里方得上渡,今岁措置只就浅水冰上积柴草为路里余,车马行其上,策策有冰泮声。遇深险处即有人跣立道傍,指示使驱车疾行。河心有沙墠甚阔,盖河决时所淤积者。一行人兵车马尽于此登舟。渡舟底平无篷屋,于船头品字用抄,两傍又以大枋为桨,并力喝号。使副以下露坐其中,分数舟以渡。风静不寒,上卞冰合仅二寸许,惟通舟处见水面数丈。
此李固渡本非通途,浮桥相去尚数里。马行三里许,饭武城镇,一名沙店。车行四十五里宿滑州。途中有土山夹道,尘埃最甚,咫尺不可辨,俗号小灰洞。盖前路有甚于此者。路西有白龙潭,傍有大碑,盖亦是昔年河决所潴也。滑即古豕韦氏之国,春秋战国属卫,辅郭白马县,本卫国曹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袁绍遣颜良于白马,关羽斩良以报曹公,郦生所谓守白马之津,皆此也。有滑台本郑之廪延。
这段文字告诉了人们这样两个信息,即:李固渡的黄河上是有浮桥的,距武城镇三里许,武城镇也叫沙店。范成大《揽辔录》记有李固渡,其中说,他当时所在的位置“二十五里至胙城县,去河尚五六十里,而渐水已侵过胙城十里矣。自县四十五里,至黄河李固渡,渡浮桥,用船百八十艘,半阁沙上,河最狭处也。四十五里至滑州,二十五里至濬州,旧治已沦水中,对城即黎阳山古大伾也。”
胙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东燕县置,属滑州。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金属卫州,徙治华里店(今延津县北胙城乡)。贞祐五年(1217)徙治宜村(今延津县胙城西),为卫州倚郭。元属卫辉路,泰定元年(1324)还治今延津县北胙城,属卫辉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 废入延津县。
滑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杞州置,治所在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寰宇记》卷9:“取滑台为名。”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兖州。三年改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滑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灵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滑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长垣、延津等县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元丰四年(1081年)复置。明洪武二年(1369)省州治白马县入州。七年(1374年)降为滑县。
滑州一般指滑县。从范成大《揽辔录》的记述来看,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在滑州白马津(在今滑县北)附近的某个驿馆。唐高适《夜别韦司士得城字》:“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这些地理方位的记述,都将人们引向了西申寨村挖出的那些带孔的石头,而楼玥从金国出使回来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十七日戊辰,晴,风。三更车行二十五里,三角路上换驴马,一路可入滑州,又四十五里,武城鎮早饭,马行至黄河,去程所行李固渡口,以冰泮水深柴路不可行,又稍上三四里,先横过中滩上,入水牵挽数里,抛过南岸待车船至,方行循河至浮桥边埽岸,又行荒草陂泽中四十五里,宿胙城县。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发现带孔的石头的地方距今天的沙店村也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也就是古籍里记载的“三里许”。李固渡或者西申寨村的历史就这样被翻了开来,在其地名的背后是黄河第四次改道——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决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历代稍有变更),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支大为减弱,黄河水大部由泗入淮。
李固渡或者西申寨村,揭开的其实是宋朝历史上,宋人在滑县一带“保卫黄河”的战斗。
未完待续。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