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3期
《十八路诸侯》这个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那“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一定有着精彩纷呈、甚至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凉州刺史耿鄙带着去大军去平叛。路上军队哗变,耿鄙被杀。因为平定羌人叛乱,征调东北的乌桓铁骑,结果引发一样发生军队哗变,被征调的乌桓铁骑一哄而散。中山国相张纯趁机联合乌桓、鲜卑在幽州造反,叛乱从幽州扩散至附近的冀州、青州。同样在187年,北方南迁的匈奴屠各胡造反,转过年来围攻并杀害了并州刺史张懿。
多地多位刺史接连被杀,刘焉给汉灵帝刘宏提出的设立州牧的提议。要理解刘焉的建议,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刺史这个职位的由来。
汉和秦一样,地方行政一直都实行的是郡县制。中央政权之下直接就是郡,郡下有县。中央和最底层的县,中间只隔着一层郡。郡的负责人叫郡守,也称太守,在汉代是食俸2000石的高官,基本上和三公九卿中的九卿职级差不多。秦最初设郡三十六个,因此有秦三十六郡的说法。但三十六郡只是秦初的数字,短短二十多年,秦末郡的数量已经到了四十八个左右。东汉初年的时候,一共有郡八十多个。到东汉末年汉灵帝的时候,郡的数量应该要超过这个数字。
图1、东汉十三州
上面是东汉地方行政的基本情况,再回头看刺史。刺史,又称刺使,“刺”,检核问事之意。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类似于今天巡视组组长的职位。刺史,是在西汉初年设立的,职权类似于相当于监察官,主要核查地方豪强,以及2000石以上高官。汉武帝的时候把治理区域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十三刺史部,以及后来东汉十三州都是从这来的。刺史的职位序列并不高,食俸只有600石,远远低于所要核查的郡守。如果单看俸禄,刺史甚至比不上郡之下县的长官县令。
图2、东汉八十多个郡
但相比于郡守,刺史却有很多优势。一是离皇帝、离中央朝廷近,主要职能便是汇报辖区内官员及豪族动向的,相比于郡守,皇帝、三公九卿更信任刺史;二是,辖区的范围大,当时一共只有十三个州,而郡有八十多个,一个州按平均数要管六、七个郡;三是,对郡守有变相的领导关系,变相的管理职责,比如刺史针对的对象就是郡守,郡守时时处处要贴合刺史,虽然职级序列上郡守要远高于刺史。
图3、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刺史的职权范围,越来越大,被赋予的职能越来越多。公元188年之前,史书就经常能见到刺史带兵去打仗的事。但这个时候的刺史,有一个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就是刺史和郡守职级序列上的颠倒。虽然因地制宜,刺史一时有统兵的权利,一时能够调动各郡的郡守,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郡守并不真正把刺史当回事,经常和刺史唱反调。
凉州刺史耿鄙的被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去平叛羌人的路上,手下的官兵兵变把他杀了,然后一哄而散,不少都直接投靠了叛军。凉州刺史耿鄙,和同时被杀的另一位并州刺史张懿,催促着东汉朝廷,拿解决方案出来,去应对频频发生的地方叛乱、兵变。
历史深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进程中,以现代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事与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