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曾肇两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中书舍人曾肇书法作品。
曾肇(1047—1107)字子开。建昌南丰人。北宋政治家、诗人,鲁国公曾易占的儿子,文学家曾巩异母弟。自幼聪慧好学,师承其兄曾巩。重儒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章法。容貌端庄,为人忠厚仁义。为官40年,历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过礼、吏、户、刑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对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个州、府任地方官时,多有政绩,为人称颂。 王氏法书苑称其书谓“文昭公书如玉环臃肿。自是太平人物”。大观元年(1107)卒。卒后30余年才被追封为曲阜县开国侯,赠少师,谥“文昭”。
传世书迹有《行复岁暮帖》《造门帖》《五十郎帖》《近疏帖》及滁州《庆厝集碑》石刻等。大多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事见《曲阜集》卷四附录《行状》及《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北宋中书舍人曾肇《行复岁暮帖》赏析
北宋中书舍人曾肇尺牍《行复岁暮帖》又称《奉别帖》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16行,每行字数不ー,共150字。纵28.7厘米横50.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宋人法书册》中之一幅。《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明王世贞《法书苑》:“文昭公书如玉环拥尰,自是太平人物。”当天才书家开创新风之时,实际效应便是登高呼,众人随其后。由于苏、黄、米异常杰出的缘故,使我们常常在宋代那些被称为名家的作品中看到他们存在的巨大影响。曾肇晚生苏轼十年,以苏轼书艺对时人的巨大魅力以及苏、曾生活时间的近距离,再考之于曾肇的仕途经历,我们对曾肇厕于苏风之下的事实便可以理解了。
释文:肇奉别。行复岁暮。倾乡实倍常情。但公私纷纷。为问不数。甚自愧也。别纸丁宁。岂惟益友忠告之 谊。亦出于忧国恳恳之诚。反复数四。不胜感叹。衰拙于此。岂能恝然。但再三则渎。终恐无补尔。余非 会面。不究所怀。远书万一流落。不可不虑也。海陵过此相见。诚如所谕。广陵之传,乃邸吏误报。乘流 得坎。任其自然。未尝以此为念。上下匮乏。所在皆尔。非独彼也。岁晚益寒。强食自爱为祝。肇又上。
此贴一个“暮”字,有些伤感的意味。人到中年,暮气增加,少了冲动,保持内心的激情更好,最好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这篇《行复岁暮帖》墨迹表现出来的提按跌宕的用笔、丰腴圆密的结体,证明曾肇对苏轼技法规矩的绝不生疏。由尽情压偃使笔造成的线形块面与空白纸色构成强烈反差,也使作品获得了醒目的视觉效果。不过,曾肇的天赋和他取法的途径方式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具备苏轼《赤壁赋》的纯正雅致,更无法企及《黄州寒食诗》爽健、放浪、豪迈意气于万或许是过度追摹苏书面目的缘故,致使用笔提按之间似乎略略少了些过渡状态;意系工拙也影响了字与字之间行气的紧密贯通。
此札有浓郁的文人气,虽字字独立,然笔断意连、笔简意丰,虽说受到曾巩的影响,其实更主要是苏轼,笔画肥厚,用墨浓重,字形扁沓为主,但总体上仍有自己的面目,比如竖画放出,暗合汉简之趣。
此札笔致优美、徐缓,给我们营造出的是一个雍容安详、丰腴艳丽的意境。帖中的每一个字,如同古代的贵妇人在早春的原野上漫步、起舞、嬉戏……这种美是阴柔的、徐缓的、冲淡的,然而看上去总显得不那么健康,若隐若现中透着一丝病态。曾肇宗法苏体无论笔致、结体还是情趣都在竭力地想同苏体保持一致,但是他恰恰忘了一点,苏体是丰腴中含俏丽,而《奉别帖》则是丰腴中显艳丽。一个“俏”一个“艳”,使得意境截然不同。俏则显现出活泼、朝气,是一种健康的气息;而艳则不同,隐含着招摇、炫耀,是一种病态。一字之差已清晰地显现出二者书法品位的高下了。
就章法和结字而言,《奉别帖》依然恪守着苏体的布局。不过,在此基础上《奉别帖》显得更规整些、匀称些。这样近似中规中矩的安排一方面反映了作者信奉儒学的涵养,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失去了苏体布局的天真烂漫。这或许是由作者自身的学养和性格决定的,这种学养和性格决定了《奉别帖》自身所流露出的一种不同于苏轼的意境和审美取向,而这种取向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品位。
此贴取法苏轼,而苏轼不仅是曾肇的异母兄曾巩的同年进士,同时还是名满天下的书坛领袖,是宋人“尚意”书风的鼓吹者和推动者。曾肇取法苏轼显然是受时风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像苏、黄、米、蔡那样在继承晋唐书法的基础上,敢于独造和标新立异,进而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书法风貌。然而正是这样的自抒胸臆,强调主观性情、极具抒情色彩的姿态,才奠定了宋人不同于唐人的全新的艺术审美风范。而《奉别帖》让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它缺少“宋四家”那样的激情,呈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番感觉:看似婀娜多姿、丰腴艳丽,其实不过是苏体的一种简单再现,一个苏体的守成者而已。我们不清楚曾肇的其他作品怎样,但从《奉别帖》看,或许能得出曾肇在造诣上不如“宋四家”的一个客观原因吧。
说曾肇工书,也或许是因其在文坛上享有大名,故此能够书因文显也不得而知。总之,《奉别帖》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为书艺者,必须要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要敢于创新;否则的话,只懂得墨守成规、死守一家只能是徒费年月耳,很难有大作为。
北宋中书舍人曾肇《行书造门帖》赏析
北宋中书舍人曾肇《行书造门帖》,纸本,横27.1厘米纵29.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肇顿首启。比获造门。幸承余教。继蒙手笔。感服并深。稍间再参候。谨因还使上启伸谢。不宣。肇顿首再拜。给事阁下。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