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美援朝开战在即,毛主席却临阵换将,让邓华取代黄永胜,成司令员。
邓华和黄永胜两位悍将之中,毛主席觉得邓华更适合担任第13兵团的司令员。
那么,他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过去指挥部队作战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又分别取得什么样的战果,适合什么样的战斗?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解放事业正逐步完成时,美国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干涉东亚局势。
为防止美国人和从前的日本一样,以朝鲜为跳板,威胁新中国的和平安定。国家做出了支持朝鲜共产党的决意,并喊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正式爆发前,在辽宁地区的各部军队就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
以第13兵团为核心,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边防军,做好了各种准备,预防美国军队嚣张跋扈,直接进入我国境内。
说起十三兵团,就不得不说一下四野。因为十三兵团的基本组成,就是原来四野的1纵,2纵和3纵部队。
但十三兵团的司令员,一直都是黄永胜,只是这次十三兵团前往东北边疆待命备战,司令员黄永胜却并没有和部队一起前往,而是被调往了第十五兵团担任司令员。
可以说是国家选择了临阵换将。只是替换黄永胜的司令员邓华,他和黄永胜之间,还真有一些“不解之缘”。
黄永胜来自湖北咸宁,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后,随部辗转到达井冈山。而邓华是湖南人,更是来自书香门第,参加过湘南起义,后跟随朱老总到井冈山会师。两人都是老革命。
在革命时期,两人都经历了多次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那时候,黄永胜是红军1师3团的团长,邓华则是3团的政委。可以说两人从那时候起,便互相熟悉,还是组织上安排的同事。
但或许是个性不和,又或者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在军队管理,作战看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主张两人常常闹出矛盾,对于革命事业带来隐患。
最后,只能是红1军的政委聂荣臻站出来给两人做调解,为了稳定部队,让邓华做出让步,调到了红1师2团当政委,才避免了矛盾被激化。
从参与反围剿,到后面长征,建立陕北根据地,两人也都有出色的军事表现。
邓华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中,亲自率领部队,和红1团的部队并肩作战,连续作战三昼夜,将国明党军队以车轮战战法进攻的3个师击退。
随红军大部队完成长征之后,他先后担任红1师,2师的政委,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等战役。
黄永胜当时作为红1师3团团长,也跟着红1师的主力部队,参与了为长征部队开路的各项作战任务中,例如大名鼎鼎的四渡赤水、两战遵义,强渡乌江和金沙江抢渡等,都是红1师作为先头部队。
其实从革命时期的战功来看,两人都有不少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两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些明显了。
那就是黄永胜一直都是军事长官,指挥部队作战为主,而邓华除了在指挥部队作战之外,另外还有着政委的身份。
可能军事上的成就比不上全力投入作战指挥的黄永胜,但他在军队管理,政教宣传方面,则更有一手。
但这次是挑选入朝作战的兵团司令员,是要面对拥有先进作战武器装备的美国军队。而两人之中毛主席觉得邓华更好,是否是根据二人在面对日本军队和国民党美械装备王牌师时,不同的表现呢?
2
抗美援朝开战在即,毛主席却临阵换将,让邓华替换了黄永胜的司令员一职。
黄永胜和邓华,两位老革命出身的将领,两人在抗日事情和解放战争事情,又有那些表现,影响着毛主席的决断和选择呢?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入朝鲜作战的先锋部队“司令员”,组织上在黄永胜和邓华之间多有考量。
尤其是这次面对的将会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军,那么两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战绩,就更具有参考价值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黄永胜担任115师343旅685团的团长,而邓华又再次成为了这支部队的政训处主任,再次和黄永胜搭班子配合。
只是即便是抗击日寇的关键时刻,两人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为了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发生争吵,再次出现可能会因两人的关系导致军队的士气受到影响。
为了维护部队的稳定和团结,115师的政委依旧还是聂荣臻,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是得由聂荣臻来处理。
只是这一次,聂荣臻没有直接把邓华调走,而是直接免去了黄永胜685团团长的职务,然后转到115师独立团担任副团长。
而就在这个转任的间隙中,115师在平型关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邓华作为主力团政治处主任,也参与其中,获得了这份大胜的荣耀。
之后邓华在晋察冀军区坚韧平西支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参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之后参与收复延庆、兴隆等地的作战,并在日战区初创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后面更是亲自带领部队,参与百团大战,所部战果斐然。
而黄永胜在被调到独立团后,因为和独立团团长杨成武之间相处的也并不融洽,所以并没有待在独立团团部,而是直接带着两个连的部队到冀东南去打游击战去了。
其实黄永胜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规定的,聂荣臻得到消息后,是准备把他召回来进行批评的。
但黄永胜还真就只带着这两个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得风生水起,所有补给都靠自己缴获,硬是从日军和伪军身上取得了足够的装备,然后部队人数直接翻倍。
面对如此战功,聂荣臻还真不好处罚,只能做出了不奖不惩的决定。
后面面对胡宗南对我根据地的威胁,组织上在晋察冀地区组建机动旅已作防备,便将黄永胜调去担任旅长。
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两又都调入了四野,是四野部队中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其中,黄永胜作为第8纵队指挥司令员,率领部队直接参与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华作为第7纵队的指挥官,在东北秋季大作战中,率领部队连续作战,仅仅用时17天,解放五座城池,消灭国民党部队达3个师。
尤其是在后来的平津战役里面,他不仅仅率领部队参与作战,他更是根据战斗的推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根据他的建议,我军分出少数兵力监视国民党在塘沽地区的可能出动的援兵,同时集中大批主力军队,以优势兵力,对天津进行雷霆一击。
同时,他更是受命指挥东集兵团,亲自指挥天津的攻城战,而正是得益于这份计划,让天津战役顺利进行,解放天津。
之后,邓华更是没有任何停留,一路随大军南下,参与解放湘赣、广东的战斗。可以说,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前,邓华都留在南方战斗的一线。
在看了两人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的表现后,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作战指挥特点有很明显的区别。
黄永胜是典型的军队将官,可以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完成战斗,发展军队,取得战场胜利。
而邓华作战时,不仅仅是考虑到战场上的军事方面,有着政委相关经验的他,更多的会考虑到部队的管理,包括战争的整体得失等,考虑的方面可能会更多,而不是单单的考虑军事部署和战斗得失上进行考虑。
那么,是不是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毛主席和党中央才做出了临阵换将的决定,让邓华替换掉黄永胜,成为入朝作战的“先锋官”呢?
3
第一支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毛主席选择临阵换将,用邓华替代黄永胜。
毛主席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而毛主席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最终又有什么看法?
当时,在抗美援朝之举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我国部队里面,第13兵团作为第一支入朝作战的部队,基本已经确定。
只是这13兵团的司令黄永胜,是否适合率领大规模兵团,在异国他乡,和用于当时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国军队交战,组织上都觉得不太适合。
最终经过讨论决定,将黄永胜调往第15兵团担任司令员,作为后续进入朝鲜支援的部队。而将邓华调任为第13兵团司令员,成为入朝作战的“先锋”,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黄永胜和邓华二人的履历就可以看出,黄永胜是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可以指挥军队进行作战。
但有着政治工作履历的邓华,不仅仅是有军事指挥能力,更有一定的政治意识。
而在朝鲜作战,我国志愿军是应朝鲜人民邀请前往助战的,除了要在正面战场上和美军以及南朝鲜部队作战,更需要梳理好和朝鲜军队和朝鲜人民政府的关系,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意识了。
再者说,抗美援朝之战,将会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战,需要打出国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儿女已经不再任由他们欺辱了。
所以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必须是精锐,而且还一直处于作战状态中。
这一点来看,一直在解放战场前线,率部参与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邓华所部,就最为合适。邓华和他麾下的指挥体系,一直都在作战状态,不会有任何的不适。
最后一点便是,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过程中,我军用到的诸多战术和作战精神,似乎都十分的契合当时的朝鲜战场。
不论是海南岛战场上,还是朝鲜战场上,我军都会以更为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拥有美械装备的敌军。
当时在海南岛,就出现国我解放军部队,以木船对抗敌军军舰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朝鲜战场上,极有可能再次出现。
如何在装备不如敌方的情况下,大败武器装备远先进于自己的美械敌军部队,拥有这样作战经验的邓华,显然更加合适。
另外,就是需要指挥官心中有信心,面对占据优势的敌军,敢于亮剑,擅于亮剑。
邓华在海南战场上以木船打军舰的成功,让他在面对美械装备敌军时,心理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在海南能打赢,在朝鲜,一样能打赢。
当时,为了能方便邓华完成指挥,第13兵团的机关和第15兵团的机关全部进行了互换,原来第15兵团的原班人马,是直接从广东赶到东北,而后随邓华参与抗美援朝作战。
而历史也证明了,党和国家的选择,毛主席的选择,是正确的。邓华率13兵团进入朝鲜之后,指挥下属的38、39、40、42军,打出了无数令世界惊叹的战绩,如决战上甘岭,如金城反击战。
其中38军依靠自己的战绩得到了万岁军的称号,39军的闪击突袭让美军根本无法防备,还有劳模一般打满朝鲜战场全场的第40军,和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的8个主力师交手,从来不落下风的第42军。
这些成就,都可以作为13兵团司令员选择邓华是正确选择的证明。就连毛主席都表示对邓华的认可。对他说:“你去了,我放心”这样高度认可的话。
现在再来,当时的临阵换将,显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心。邓华上将也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回国参与各项国家发展建设,继续在国家发展上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