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六法”?相信对国画有初步了解的朋友都知道!
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了品评中国画的艺术标准一“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摸写。
欣赏国画的优劣,不是以画得像或者不像来衡量的。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呢?
首先要看一幅画的整体气势,体味其中的气韵,然后再感受其中的笔墨趣味、构图、色彩等,最后才关注物象的造型。即上面开篇所提到的“六法”。
接下来一起看一下这六法:
1.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是指一幅作品的内在神韵和精神气质要达到生动活泼、鲜明突出的效果,以生动的“气韵”表现物象的内涵和神韵。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要求“形神兼备”,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2.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讲究的是神,骨法用笔则讲究的是形。“骨”是魏晋时期评论人物的词汇。顾恺之强调通过“以形写神”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骨法用笔具体来说就是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描绘出物象的外形和质感,强调用笔的准确性和力量美。
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3.应物象形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方法来刻画物象的形态、外观,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描摹,也就是说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4.随类赋彩“随类”即应物,“赋彩”即敷色、上色,随类赋彩即对客观物象的表面色彩进行分析,进行典型化的提炼,按照中国画的形式构成法则,给予画面能动的色彩表现。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清代郑绩指出山水用色,变化不一,要知山石阴阳,天时明晦;参观笔法、墨法,如何应赭、应绿、应水墨、应白描、随时眼光灵变,乃为生色。”这里说明山水画的设色需“悟得活用”。
5.经营位置经营位置就是指构图,指的是如何布置画面的空间关系。山水画布势讲究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镇结、回抱句托、过接映带,以及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各种关系。
6.传移摸写“传移摸写”指的是临摹和写生。
临摹以学习传统为主,也称为“师古人”;写生以学习自然为主,也称为“师造化”。前者重在掌握笔墨技法,后者重在训练观察与造型的能力。临摹可以分为对临、背临、意临和读画四个过程;写生包括对景写生、目识心记两种方法。临摹和写生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总体来说,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要求气势恢宏、造型优美、线条俊逸、墨色变化丰富。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求有深厚的书法和篆刻功底为画面锦上添花。
“六法”精论,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极具深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