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运杰 校对/李俊慧团队
如果说,四月是主要智能手机品牌新品旗舰手机的竞争高峰期,那么,五月堪称是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中低端手机“亮剑”的白热化阶段。
刚刚结束2021年5月,包括红米、Realme、OPPO、荣耀和努比亚等在内的五家主要智能手机厂商均拿出了新品手机对外发布,共计有11款手机上市。
围绕中低端手机市场的争夺,因为市场需求巨大,因此,竞争更加激烈,比如,红米K系列、IQOO和Realme中端机从4月份开始就陆续亮相,进入5月,又有多款中端手机亮相,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除去锁定中端手机市场外,5月份发布的新品智能手机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盘点一:2021年5月手机新品发布升温,同比去年上升57.14%,中端机型号更多从发布数量来看,2021年5月,包括红米、Realme、OPPO、荣耀和努比亚等在内的5家主要智能手机厂商,共计对外发布了11款新品手机,发布数量同比2020年上升57.14%,但依旧没有达到2019年5月的水平。
2020年5月,仅由vivo、红米、魅族和荣耀等4家手机厂商对外发布了7款新品手机。而2019年5月,包括OPPO、realme、vivo、红米、联想、魅族、三星、荣耀、一加和中兴等在内的十大智能手机品牌,共计发布20款智能手机。
从手机定位来看,2021年5月发布的新品,除努比亚和OPPO之外,其它厂商全部发布的是中端手机。而2020年5月,则是除魅族都定位在中端或入门手机。
由此可见,5月份总体来看依旧是各大手机厂商为了“冲销量”做铺垫,因此,发布多是一些中低端产品,便于通过低价激活市场。
对于今年来说,手机的发布节奏与上一年相似,旗舰机在4月份的发布就已经接近尾声。
发布时间上来看,5月厂商的发布时间集中在中下旬。由于厂商在中端机上也逐渐开始采用中杯,大杯的定位,2021年5月发布的手机数量相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其实,早在4月就已经罕有厂商发布旗舰机,5月也只有零星的厂商发布。而发布手机的厂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中端机身上。
从红米、荣耀和OPPO等几家厂商的新品发布策略来看,中端机也分出了很多不同的型号,已经看出中端市场厂商重视程度也不亚于旗舰机,所以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也可以多将注意力转移在中端机身上。
盘点二:2021年5月手机新品更偏好轻薄路线,打孔屏占主流,占比为81.81%从外观设计风格来看, “旗舰机向高端看齐,中端机向旗舰机看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风格相近但不代表品质相近,否则,高端手机也没法卖出高价,因此,不同档次的手机在材料质感、后盖纹理及镜头参数等方面会“减配”,实现成本控制。
2021年5月发布的11款新品手机中,采用打孔设计的手机共计9款,采用水滴屏设计的手机共计2款。其中,除了荣耀,中端机还是很乐意采用打孔屏。
在屏幕材质上,发布的11款手机,采用oled屏幕的手机9款,采用lcd屏幕的手机两款。
可以看出,中端机中大部分厂商依然没有为了性价比选择采用LCD。
在屏幕刷新率上,11款手机中采用高刷新率的手机9款,采用60Hz刷新率的手机两款。高刷新率在中端机上的普及程度基本也算普及完全。同时,当前中端机在性能上也没有输给当前旗舰机。所以在游戏上中端机现在也可以逐渐胜任。
手机重量上,发布的11款手机中没有一款手机重量超过200g,重量少于180g的手机4款,在180-190g的手机5款。
基本可以看出,中端机大部分手机的重量都在190g以内。在5月发布的无论是旗舰机或是中端或入门机重量控制都非常出色。
盘点三:2021年5月新品手机过半采用后置三摄,充电功率普遍超过50w,搭载联发科居多相机数量上,5月发布的手机中,采用后置三摄的手机5款,采用后置四摄的手机4款,采用后置双摄的手机2款。
目前来说,无论是旗舰或是中端机,在相机数量上基本都是采用3摄4摄。实际有用的相机依然只有一颗或两颗镜头。
电池容量上,5月发布的手机中电池容量在4000mAh以上的手机10款,容量在4500mAh以及以上的手机6款。
可以看到,5月发布的手机电池在4500mAh以上的手机基本占了一半以上。
应该说,4500mAh在外出基本不需要担心电量不够用的问题。同样在游戏续航上也更出色。
快充方面,在2021年5月发布的11款手机中,手机充电功率在60w以上的手机共计7款,充电功率在30w以下的手机2款。
可以看出,许多中端机都采用了50w以上功率的快充快充普及率和高刷基本相同。
处理器方面,5月发布的手机中采用骁龙处理器的手机5款,采用联发科处理器的手机5款,采用虎贲处理器的手机1款。
在除去旗舰机外,中端机基本全部采用联发科处理器。
虽然骁龙870处理器出现,可是后续被OPPO等厂商作为次旗舰使用。联发科天玑1000以上基本都具备旗舰机的性能,天玑800u等处理器也基本持平骁龙7系处理器。
在同等性能下联发科处理器手机的价格却只有一半。当前中端机搭载联发科的优先级依旧非常高。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及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