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布林肯正式访华,中美两国关系似乎出现一定程度松动,国际社会也因此松一口气。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危机”将得到避免。很多乐观的评论者甚至认为,中美将可能开启全新的大国关系时代,进而促进各种国际危机的解决。毕竟在当下,全球经济陷入长期疲软状态,国际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若中美两大国能放下成见,通力合作,那必将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稳定器。

然而,布林肯的中国之行并没有获得太多成果。虽然他和中国部分高层人员会晤,而且美国总统拜登也认为中美关系正行走在“正确道路上”,但美国方面普遍认为,布林肯并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尤其是恢复两国军队沟通渠道方面,中国方面拒绝态度非常坚决。
由于布林肯的访华成果远远小于预期,这令美国高层很多人极度不满,主流美媒也集中力量制造舆论,贬低此次布林肯的访华之旅。比如彭博社就声称,“美国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表示,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着“巨大而危险的鸿沟。而华盛顿邮报更是秉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念,宣称美国的亚洲盟友已经因为担心中国的“威胁”而与美国越来越团结。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的中国之行已经结束。很显然,中国并不愿解决任何令美国及其亚洲盟友担忧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领导人近乎空手送布林肯回国,甚至拒绝建立基本的军队间危机沟通。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方在等待拜登政府派来更包容的经济官员。

不过布林肯并不是最近在亚洲唯一的美国高级国家安全官员,就在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中美高级官员的北京会谈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正在东京参加与美国顶级地区伙伴的高层外交会议。沙利文的日本、菲律宾和韩国同行在最近均以不同形式会见过美国官员,从长远来看,这些会议对于应对中国的崛起将比布林肯的北京之行更为重要。
值得玩味的是,沙利文之行的报道并没有出现在白宫的对外宣传中,这种“安静的外交”显然并不平常。因为来自日本、菲律宾和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首次以三人组的形式举行会议,这是内部人士称为 JAROPUS 的新三边集团的升级版,它以与 AUKUS 类似的方式将三个国家的名称组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韩国国家安全顾问还在东京举行另一次会议,这在不久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日韩关系长期保持紧张。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韩国总统尹锡悦都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强行以行政手段压制历史恩怨。他们试图联手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而且两国领导人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华盛顿与拜登进行首次会面。

美媒认为,这些重要的印太国家对中国国家战略的担忧并非如中国所声称的那样是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产物。事实上,这些举措的最大推动者是中国。因为中国正不断加强“地区军事扩张”、“更为强硬的战狼式外交”和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胁迫”。美国驻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纽尔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现在基本上通过与美国及其印太盟友的对抗过程,帮助美国在多个层面上组织美国的盟友。”
虽然《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也承认印太地区幅员辽阔且多元化,而中国的经济吸引力也依然强劲。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像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这样寻求与美国和其他盟国更多安全合作的地区领导人也需要慎重考虑对华关系,因为谁也无法承受完全疏远中国的后果。但这些新的外交集团还是在地区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正在以重大方式重塑亚洲的安全架构。在美国看来,正是因为中国对地区国家展示出越来越强硬的态度,所以很多国家开始了解事态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的一位高级政府官员也赞成这种观点,指出印太地区许多大国都有一种被依靠和胁迫的感觉。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国对待地区国家的态度日趋强硬以至于很多国家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这位美国高级官员称中国正积极追求自身认为的民族主义目标,从而系统性地疏远一些国家。

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华盛顿邮报》批评美国高层只通过美中双边关系的狭隘视角来看待亚洲,这符合中国希望制造一个将美国定位为侵略者的虚假叙述的愿望。但当下其他地区领导人采取的举措则表明,他们对中国行动的担忧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强硬态度或群体思维。
这种来自美媒和部分美国高官的奇葩观点得到不少支持,兰德公司高级防务分析师德里克·格罗斯曼就宣称,美国的盟友和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地转向印太地区的集体安全机制,这实际上是因为中国正在“自掘坟墓”。格罗斯曼表示,中美之间的博弈正在将这些联系发展成真正的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将在这些国家的现任领导人离任后继续存在。令美国方面鼓舞的是,军事合作、战略规划和外交协调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无疑是由中国对两岸问题日益强硬的立场所推动。
不可否认,美国近段时间确实和很多印太国家组织起一些所谓的地区安全组织,而他们也毫不掩饰自身的目标,那就是遏制甚至打击中国。不过这些地区组织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每年除搞几次军演外并不能给地区国家带来太多实际利益。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喧嚣后,这些组织基本处于销声匿迹状态,甚至连美国自身都对他们并不重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不久前拜登缩减亚洲行程,拒绝出席原计划由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四方领导人举行的安全峰会,结果造成该峰会取消,美国对于这些地区安全组织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也许在美国某些人看来,美国拉拢地区国家建立的这些安全组织是各方关系密切的证明。但讽刺的是,即使连《华盛顿邮报》也不得不在报道中承认,许多地区盟友担心拜登政府的政策缺乏强劲的经济成分,并担心美国人对国际主义的兴趣正在减弱,而且美国在技术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建立真正合作的计划尚未实现。受此影响,这些地区安全组织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媒强调,这些国际存在感不高的地区安全组织不过是想借此发泄对布林肯访华成果的不满,如果美国的印太外交重心真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地区安全组织的话,那布林肯就没必要“自降身段”来访华,拜登也没必要释放自身也要访华的信息。所谓的“地区盟友紧密团结在美国周围”不过是某些美国政客的口嗨,既然现实中得不到那做做白日梦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