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作》作者:李炯炎
前面,我们介绍了新媒体文章的七大核心要素。那么,在整体了解了一篇文章的写作框架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再上升一个层级,来看看对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文章,写作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些什么?
其实,不管写哪类文章,选择好的故事素材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这一节,我们首先来说说,怎样写好一个故事,这个能力对于各类新媒体文章都是核心能力。然后,我们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情感类和人物类的新媒体文章应该怎么写。
怎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在各类新媒体文章中,讲好一个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故事,不仅是表达观点的最好形式,还能让文章特别出彩。
而衡量一个故事讲的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满足四个属性,分别是:贴合性、真实性、信服力、感人性。
其中,“贴合性”是指故事和你想表达的观点贴不贴合,故事里能不能提炼出你想表达的道理。观点是文章的核心,故事要紧紧围绕观点来讲述。
“真实性”,这个很好理解,是指故事是否基于真实事件。一般来讲,故事的真实性越高,说服力和阅读体验就越好,越能让读者产生信任,并认同文章的观点。
“信服力”,指的是文章所采用的故事素材有说服力,情节有起伏,结尾有升华,能体现出明显的道理。
举个例子,每当有些国家社会环境不稳定,威胁到中国侨胞的生命安全时,我国政府都会迅速展开震撼人心的撤侨活动。在这样的活动期间,人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强大。如果你需要写关于中国强大的观点类文章,那么采用撤侨的案例作为故事素材,就有很强的信服力。
“感人性”是指故事能够直抵人心,让读者产生触动、共鸣和情感连接。故事越感人,读者就越能深刻体会到故事里传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这四个属性,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好故事。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当我们开始写文章时,如何把故事讲好。这里,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叫作“单一型叙述方式”,指的是一篇文章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要根据想表达的不同小观点,搭配不同的故事。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小观点都和故事一一对应,集合起来论证一个大的主题。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名叫《做人,别讨好任何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这个大主题分成三个小观点,分别是:“讨好别人会有什么坏处”“其他人终究靠不住”,以及“做人要始终靠自己”,再为每个小观点找到匹配的故事。这样,每个故事都各自印证一个小观点,合起来对大主题形成有力的论证。
第二种叫作“配合型叙述方式”,这种和“单一型叙述方式”有着共同之处,都要在文章的不同部分搭配不同的故事,但区别在于,“配合型叙述方式”常常用于观点比较大,一个故事无法支撑论证的情况,在文章的每个部分,可能需要两个以上的故事,互相搭配着把观点讲清楚。
第三种叫作“通篇型叙述方式”,指的是在一篇文章中,用大部分篇幅或者通篇只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比较宏大的选题,比如社会民生、人物、或者时间推进型的选题,用一个故事,展现出完整的情节和故事背景,同时也包含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道理。
好,现在我们了解了怎样算是一个好故事,也学到了三种叙述故事的方式,那么,当我们真正下笔开写时,该怎么让故事深深地打动读者呢?这里有四个经典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中心法则。这是指写故事时,要紧紧围绕文章的观点展开叙述。对于故事里的不同情节,我们要做出取舍:能说明观点的情节着重写,反之,如果一段情节和观点不相关,即使再吸引人,也要果断放弃。
第二个法则是代入法则。这是指在讲故事时,要善于运用一些代入性的语言,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和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读者自身的经历,让读者感到这个故事里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有关联,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个法则是反衬法则,也叫作冲突法则。它是把两个相反或者不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或是把不合常理的故事放在一起,形成冲突,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作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里面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的就是写故事的反衬法则。
故事开头,他先描述了自己把父亲接来北京游玩,又带父亲去医院治疗旧伤的经过。因为网上挂号很难,他们早起赶到医院,也没能挂上号。作者尝试去科室里找医生加号,也被赶了出来,一连串的不顺利让他心情烦躁,便抱怨父亲没有早点说要看病。父亲亲身感受到了大城市看病的艰难,知道给儿子添了麻烦,低下头不敢说话,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
接着,故事的冲突来了。就在父子俩不知所措之际,远在老家的奶奶打来了电话,奶奶没有问父子俩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好吃的,而是上来就问父亲的病情,看有没有在北京的大医院看上病。年迈的奶奶说,如果这回没能看上病,等自己退休了,会带着父亲再去看病。
听到奶奶宽慰父亲的话,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那一瞬间,他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奶奶对父亲的爱面前,他说自己对父亲的爱简直不值一提。
你看,这就是通过冲突,形成反衬,来更好地表达观点。
第四个法则是精准法则。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对角色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以及场景,做细致的描绘,通过精准而贴切的表达,让故事更加真实、生动、充满情节张力。
如何写好情感类文章
好,学完了故事的写法,现在我们来讲讲,对于新媒体文章中的“情感类文章”,应该怎么写?
情感类文章想要写好,需要抓住关键点,也就是用引发读者共鸣的方式,来表达核心观点。通常可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写父亲的经典名篇《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父爱如山,作者用最简朴的语言,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在文章中,朱自清没有直接描述父亲的爱,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描绘了一个普通又感人的父亲形象,他的坚强、隐忍、付出、爱孩子却不善于表达,为了不让孩子担心而故作轻松,这几乎是天下大多数父亲共有的形象,所以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们按“起—承—转—合”来拆解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起:文章开头提到,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见面,回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也交卸了差事,可谓祸不单行。儿子跟随父亲奔丧,面对家中惨淡的光景,内心哀痛,而父亲却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展现出父亲在逆境面前的坚强和隐忍。
承:办完丧事,儿子要回北京读书,父亲要去南京谋差事,两人便同行一程。到浦口儿子要换乘火车,即将与父亲作别。父亲爱在心头口难开,他想去车站送儿子,却找各种理由掩饰。一路上,父亲不是忙着照看行李,就是为儿子铺好座位,但这些在当时的儿子看来,只觉得是多此一举,自己已经成年,难道还照料不好自己吗?
转:开车前,儿子催促父亲回去。而父亲还舍不得走,他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拖着臃肿苍老的身躯,蹒跚地翻过铁道,爬上另一边的月台。儿子望着父亲为自己做的这一切,突然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不禁流下了热泪。
合:近些年来,父亲和儿子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似一日,但父爱一直都在。这天,儿子再次收到父亲的家书,回想起当年的背影和深深的父爱,忍不住热泪盈眶。
如何新媒体人物稿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写出一篇受欢迎的新媒体人物稿?
人物稿,顾名思义,就是紧紧围绕人物的经历、挫折、成绩展开,当我们选择解读一个人物时,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寻找人物的“魂”。这个人有哪些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或者,这个人有哪些成就值得我们敬佩?或者,这个人有哪些遭遇让我们感动?
第二步,树立人设,完善大纲。找到了人物的“魂”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掌握相关的故事,围绕这个“魂”补充骨骼和血肉,建立有素材支撑的人设,让整个人物变得立体饱满。
大纲的部分,也可以用“起—承—转—合”来构建人物稿的底层逻辑。比如,
第一部分:起——某个人很了不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二部分:承——讲述这个人过去的事情。
第三部分:转——转换到这个人的另外一面,他人生道路的转折。
第四部分:合——最后总结拔高。这也是解读人物稿的第三步,在文章的结尾,对人物的“魂”进行升华。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导演张艺谋的人物稿。张艺谋原本是名工人,本可以平稳地度过一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抓住高考的机会进入了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电影知识,后来不断尝试拍摄电影,追求更多的艺术梦想,最后成为一位著名导演。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努力者人设”的代表。
大纲的结构我们可以这样写:
起:先介绍张艺谋在当工人期间的经历,意识到高考是人生的一个机遇。
承:描述他是如何通过努力,准备迎接这个机遇。
转:他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并取得成功。
合:总结他的经历对读者的启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