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重兵围剿如何应对?跳出包围圈再慢慢揍,我军战将战术巧妙

小何小看历史 2024-10-30 03:55:07

1942年末,日军根据情报获悉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修建机场的消息后,立即调集近两万日伪军对大悟山地区发起大规模"铁壁合围"。面对如此险峻局势,时任第13旅旅长的周志坚临危受命,担负起掩护第五师机关和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数千非战斗人员突围的重任。在漆黑雨夜中,周志坚带领部队以巧妙战术成功突出重围,不仅确保了机关人员安全转移,更是反其道而行之,率部重返战区,利用地形优势和灵活战术,对日军实施多次突袭。最终,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灰溜溜地收兵而去,这场围剿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让日军在大悟山区域尝到了新四军游击战术的厉害。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41年底,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西方国家终于认清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真实面目,开始积极投入反法西斯阵营。

这一转变给中国带来了重要机遇,作为同盟国成员,中国开始获得其他国家在军火和物资上的援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皖地区的发展如火如荼。

从1939年初进入鄂豫皖区域时仅有百余人,到1942年底已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新四军第五师的队伍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大量新兵的加入,也让部队面临着提升战斗力的紧迫任务。

为了加强部队训练,第五师决定在大悟山区修建一处大型操场。然而这个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知是日军间谍的过度揣测,还是汉奸为获取赏金的蓄意夸大,这个训练操场竟被传成了一座军用机场。

日军对这个消息反应异常敏感。在他们看来,如果让新四军在大悟山区建成机场,将极大威胁日军在这一区域的统治。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日军决定采取行动。

他们调集了一万多正规军和近八千伪军,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围剿部队。这支部队的任务很明确:彻底摧毁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修建"的机场,重创新四军在鄂豫皖地区的力量。

此时的新四军第五师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地建设日趋完善。第五师机关和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机关都设在大悟山区,聚集了大量非战斗人员。

调兵遣将 重重围困来

日军这次围剿行动可谓来势汹汹,他们采取了分区包围的战术,将部队分成数个集团。这支庞大的日伪联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向大悟山区域推进,试图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包围圈。

每个方向的日军都配备了强大的火力,他们携带了大量重机枪、迫击炮等重型武器。日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用优势火力压制新四军的机动能力,让这支在山区活跃的队伍无处可逃。

日军特意选择了有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季节展开围剿。他们对当地地形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各个重要路口、山口设置了据点,试图切断新四军可能的退路。

在得知日军行动的消息后,第五师师长李先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经过研判,李先念意识到此次日军来势凶猛,必须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经过慎重考虑,李先念决定让战斗力最强的第13旅承担突围的重任。他亲自召见第13旅旅长周志坚,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带领部队突围,还要保护两大机关的数千名非战斗人员安全撤离。

这个任务的难度不言而喻。第13旅虽然是主力部队,但要在日军的重兵包围下保护数千名行动不便的机关人员突围,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周志坚接到命令后立即返回旅部,组织召开作战会议。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在日军合围之前找到突破口。

经过反复研究地形和敌情,周志坚制定了一个周密的突围计划。他决定把第13旅的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前开路,一部分在后断后,将机关人员保护在中间。

这个部署看似简单,实则考虑周全。前面的部队负责侦察和清除障碍,后面的部队则负责阻击追兵,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保护圈。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周志坚还特意挑选了一批对地形最熟悉的战士担任向导。这些战士大多是本地人,对山区的每一条小路都了如指掌。

在周志坚的指挥下,第13旅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各连队按照命令准备干粮、弹药,并对武器进行最后的检查。

雨夜遭遇 智破重围计

天公作美,突围行动开始时下起了大雨。大雨不仅能掩护行军的动静,还能限制日军的视野,这对于新四军的突围行动来说无疑是个有利条件。

战士们穿上蓑衣,背着武器装备,在雨幕中悄然前进。机关人员被安排在队伍中间,周围都是荷枪实弹的战士,形成了一道严密的保护圈。

行军队伍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却始终保持着严整的队形。前方的侦察兵不断传回敌情,使整支队伍能够及时调整行进路线。

当队伍行进了约十里路时,前方突然传来警报。前方侦察兵发现,在杜家畈村及其周边的几个村庄,驻扎着为数不少的日军。

面对这种情况,周志坚迅速做出判断。他立即调派两个连的兵力,悄悄对杜家畈村实施包围。这样的部署既能控制战斗规模,又能为大部队的通过争取时间。

其他部队和机关人员则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避免在一处与敌人纠缠。周志坚将这个临时决定报告给了李先念,获得了认可。

就在大部队即将通过杜家畈时,日军发现了行动的痕迹。早已埋伏就位的两个连立即开火,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日军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村内。战斗的枪声在雨夜中格外清晰,但这恰恰掩护了大部队撤离的动静。

周志坚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密切关注时间。当判断大部队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后,他立即下令两个掩护连撤出战斗,快速追赶主力部队。

这场遭遇战的处理,体现了新四军指挥员的临机应变能力。他们既没有因为遇敌而贸然出击,也没有因为避战而放弃战机。

在成功突围后,周志坚并没有选择继续撤离。他决定采取更加主动的战术,要给日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部队随即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散成多个小分队。这种战术既能减少被发现的风险,又能保持对日军的威胁。

周志坚亲自率领一支精锐小队,借助地形优势,悄然潜回大悟山区域。他们要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种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战术,正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的法宝。它不仅考验指挥员的军事智慧,更需要每个战士的过人胆识。

反客为主 敌寇丧胆逃

潜回大悟山区域后,周志坚立即组织部队打探敌情。很快,侦察兵带回重要情报:大批日军正在河口和刘集两个村庄休整。

这两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控制着通往大悟山的主要道路。日军选择在此驻扎,显然是想切断新四军的退路。

周志坚决定给这支日军一个迎头痛击。他让部队在两个村庄外围埋伏,等待最佳进攻时机。

深夜时分,疲惫的日军正在村中酣睡。新四军战士们悄无声息地向村庄逼近,距离日军岗哨仅有几十米远。

突然,密集的手榴弹在日军营地中爆炸,紧接着是密集的步枪和机枪扫射。日军还没来得及组织有效抵抗,就损失惨重。

这场突袭来得如此突然,日军甚至没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个方向在进攻。等到他们终于反应过来时,新四军战士们已经如同幽灵一般消失在夜色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周志坚带领部队不断变换位置,对日军发起游击袭击。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日军疲于奔命。

日军开始变得惊弓之鸟,每到夜晚就加强警戒,但这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疲劳。士兵们不得不轮流值守,生怕新四军突然杀来。

这种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他们的伤亡不断增加,补给线也受到威胁。

日军指挥官开始意识到,他们引以为傲的"铁壁合围"已经形同虚设。新四军不仅成功突围,还在反过来折磨他们。

更让日军头疼的是,他们始终没能找到所谓的"机场"。反而在追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正在修建的操场工事。

这场大规模围剿行动最终以日军的仓促撤退而告终。他们不得不带着数百具战友的尸体,灰溜溜地离开了大悟山区域。

0 阅读:0

小何小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