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老年人幸福生活“加码”
大送餐服务覆盖面,让更多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健康可口的餐食。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老年助餐服务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
11月26日上午,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12345·青诉即办、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37期协商活动举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工作办公室承办。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出席活动。
加强硬件建设
合理布局助餐设施
青岛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截至去年年底,青岛市常住老年人口238万人,老龄化率达到23%,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解决好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既是广大老年人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关爱老年人的具体体现。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鲁晨介绍,近年来,聚焦老年人就餐难题,青岛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安全可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机构近1400家,年提供助餐服务超1500万次,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愈发急迫。根据有关调查,22.1%的老年人有助餐服务需求。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许多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老年人需求的精准滴灌。”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在调研中发现,因社区配套用房短缺,部分片区的老年助餐机构或位置较偏僻,或面积较小,影响老年人就餐体验。他建议,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或通过房屋置换等方式增加社区配套用房,破解老年助餐机构“选址难”问题。“对于短期内没有更新计划的老旧小区,可以通过吸引既有餐饮门店参与的方式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李光全说。
政协委员的建议与主管部门的举措不谋而合。今年,市民政局出台《青岛市老年餐桌建设标准》,鼓励社会餐饮企业依托自身门店开设老年餐桌,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开设老年餐桌的机构数量已达50余家,有效填补了老年助餐设施盲区。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青岛鸿泰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冬认为,有关部门可通过设置道路导向牌和门头独立标牌的方式,建立老年助餐设施引导标识体系,方便老年人就餐。
“为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市民政局组织开发了青岛养老地图、老年助餐交易结算系统、老年助餐线上订餐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但我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老年人由于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因而难以通过这些平台便捷地获取助餐服务。建议老年助餐机构服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的指导,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此外,相关单位在研发老年助餐信息系统时,也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特点,使助餐系统更加适老。”丁冬说。
市政协委员、青岛笑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笑蕾认为,送餐服务是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密度不足问题,青岛应大力发展送餐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健康可口的餐食。
目前,很多城市的送餐服务面临送餐人员数量少、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刘笑蕾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老年人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建议有关部门用好社区公益岗和外卖员、快递员力量,扩大送餐服务覆盖面。“青岛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们可以积极招募志愿者参与送餐服务,既有助于破解送餐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更广泛地宣传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持续发展。”刘笑蕾说。
在协商活动现场,市南区江苏路街道一家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纪云波介绍了该中心开展送餐服务的情况。一家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位于掖县路1号乙,是一所“嵌入式”微型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包括助餐在内的多项养老服务。目前,该中心下设的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有5名配送员和多名临时送餐志愿者,每天可以为100多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效果非常好。
“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建议很有启发性,对我们提升工作水平具有指导意义。”鲁晨表示,市民政局正在制作全市统一的标识牌,将免费配发给老年助餐机构,以提高设施辨识度。下一步,将积极整合外卖平台、物流企业、慈善组织、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送餐服务,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务的便利。
提升服务质量
让老年人吃饱吃好
做好助餐服务,不仅要让老年人吃饱饭,更要让老年人吃好饭。近年来,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在老年助餐机构的运营、服务和监管上持续发力,不断擦亮“暖心暖胃,好吃不贵”助餐品牌。
鲁晨介绍,青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解决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市民政局还与中国营养学会合作,研究制定老年营养餐地方标准。“为了让老年人吃得更安全,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安全生产整治季’专项行动,会同7个部门联合开展督导检查,对饭菜质量、种类、定价等进行严格监管。”鲁晨说。
“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想让老人们吃得好,首先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调研中,丁冬了解到,青岛市还没有出台针对养老助餐行业的监管办法。他建议有关部门从制度层面规范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和日常管理,统筹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安全等内容,形成跨部门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制。此外,在“明厨亮灶”基础上,充分发挥智能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监管,做到各类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除了食品安全,增强老年助餐机构的运营能力也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刘笑蕾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鼓励、支持实力较强的老年助餐机构批量托管老年助餐点,提升老年助餐机构整体运营水平。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居住分散、支付能力较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老年助餐服务的意愿不强。”刘笑蕾认为,发展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凝聚力强、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补齐资金缺口,保障农村老年助餐机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胶州市铺集镇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聚焦农村老人就餐问题打造“孝老食堂”,收到较好效果。副镇长高超在协商活动现场介绍,该镇已打造20处以助餐功能为主的“孝老食堂”,每处食堂服务80多位老年人,最多的一处服务130人。食堂的场地由村集体提供,装修改造由镇财政负责,服务工作主要依靠村干部和公益岗人员,物资采购、配送主要由镇强村共富公司承担,统一标准、统一运营,既保障了饭菜质量,也控制住了经营成本。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发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在调研中,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了解到,部分老年人认为助餐机构菜谱单一,菜品更换频率低;部分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口腔疾病,对饮食有特殊需求,既有的助餐服务难以满足。李光全认为,老年助餐服务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菜单设计、口味调配、营养配比等方面下功夫。建议助餐机构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营养菜谱,有关部门也可以为助餐机构集中开展老年健康膳食搭配培训指导。
“我经常在助餐机构里和老年人聊天。很多老年人说,之所以来助餐机构吃饭,是因为他们喜欢在这里与人交流,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刘笑蕾认为,街道、社区可以联合公益组织和老年助餐机构,共同探索“助餐+N”服务,将助餐空间打造成集就餐、娱乐、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老年活动场所。“可以把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的部分功能迁移进助餐机构,将餐桌变成饭后的课桌,向老年人普及各种知识,也可以引导老年人在助餐机构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刘笑蕾说。
除了服务老年人,助餐机构还可以服务更多的社区居民。丁冬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外地经验,鼓励老年助餐机构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要。“有的城市利用老年助餐机构开设假期托管班,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有的城市将咖啡馆、茶饮店项目引入老年助餐机构,丰富品类供给。青岛也可以积极尝试,让老年助餐空间发挥更大的效能。”
在李沧区沧口街道从事老年助餐服务的青岛咱家厨房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永军发现,除了老年人,不少中青年也迫切需要助餐服务。“针对这一需求,我们推出了“餐桌管家——私人订制”业务,提供来料加工、代买加工等多项服务,社区居民定餐后,可以到家门口的老年助餐机构打包加工好的菜品,省时省钱又省力。”程永军说。
“感谢大家对老年助餐服务的关注和支持。”鲁晨表示,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三年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未来,青岛将进一步完善设施网络,优化服务模式,持续放大社会效益,让老年助餐服务既“暖胃”更“暖心”,为老年人幸福生活持续“加码”。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记者 崔武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