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俄乌冲突的硝烟已经弥漫了三年,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事,早已不是最初设想的速战速决,而是演变成了一场考验家底的残酷消耗战。
它不仅影响了全球格局,更在武器运用,后勤保障乃至国家战略层面,给全球带来了太多值得琢磨的启示,中国在这场消耗战里又能学到什么?

2025年4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番话,或许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无奈。他坦言指望任何一方彻底吃掉对方都不太现实,俄罗斯没法完全占领乌克兰,而基辅也缺口气彻底收复所有失地。
这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似乎预示着不管过程多么曲折,最终还得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外交途径来了结这场冲突。泽连斯基甚至提到了未来可能的谈判形式,无论是三方还是双方都得谈,这番表态距离冲突爆发之初那种寸土不让的激昂,显然多了几分现实的考虑。
回看过去几年的战火,从最初俄军的迅猛突击,到乌军的顽强抵抗和反攻,再到双方陷入拉锯战,早在2022年6月外界就在讨论谁先扛不住。到了2024年底,俄军虽然在乌东地区,比如顿涅茨克方向步步紧逼,甚至一度让乌军专家发出前线可能崩溃的警告,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而乌军虽然在2024年夏季大胆突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想要开辟新战线,牵制俄军,承认此举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东部战线依旧吃紧。这种你来我往的消耗,磨平了锐气,也耗尽了资源,或许正是外交呼声渐起背后的真正推手。

这场战争着实给迷信高科技制胜论的人们泼了盆冷水,曾被寄予厚望的美制神剑制导炮弹,一度因为俄军的电子干扰,命中率跌到仅有10%,被乌军炮兵嫌弃。同样海马斯火箭炮的精确打击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再先进的武器,到了复杂电磁环境下,也可能变成睁眼瞎。
这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焦虑,过去那种觉得自家武器天下无敌的神话也到了被打破的时候了。当然俄军的日子也不好过,开战初期挥霍了不少精确制导武器后,加上西方制裁让芯片等关键零件断供,俄军也被迫翻出家底。
他们甚至动用了像Kh-22这种设计于50年前,原本用来打航母的重型反舰导弹来攻击地面目标,甚至把老旧的T-62坦克送上前线。不过战争真正的主角,可能是那些不起眼的无人机,从开战初期乌军用土耳其造的TB-2无人机屡建奇功,到后来双方都使用了巡飞弹。
俄军的柳叶刀,乌军的美制弹簧刀,满天飞着找坦克,火炮下手,再到2022年底,俄军开始大规模用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后方能源设施进行攻击,这让乌军的防空系统头疼不已,这些低成本,数量庞大的小飞机,用实战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彻底改变了现代战场的游戏规则。

打仗打到后期,拼的就是国力,是人和铁的消耗,到了2024年底,双方都明显感到了缺人的痛。乌克兰方面,有美国官员评估其兵力储备仅能支撑6到12个月,人力短缺已成最大劣势。
俄罗斯这边日子也不好过,有分析预测其人员短缺问题在2025年达到顶峰,甚至有报道称俄军开始用驴子运输补给,并引入了数千名朝鲜士兵来填补前线空缺。除了人武器弹药的消耗是个无底洞,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基本被打残,装备补充几乎完全依赖西方援助。
但西方也不轻松,早在2022年援助几个月就把自家弹药库搬得差不多空了,像美国标枪导弹月产量可能还不够乌克兰几天的消耗量。后来虽然加大了援助力度,比如2024年1月北约签了12亿美元的炮弹合同,美国也不断追加援助。
但面对乌军每天上万发炮弹的消耗速度,西方的军工产能瓶颈依然明显,交付速度也总是被前线抱怨太慢。而俄罗斯依靠苏联时期庞大的武器库存,同时经济调整到准战时状态,全力提升军工产能。
就算如此巨大的消耗还是让其不得不向朝鲜,伊朗等国寻求弹药支援,这场仗已经实实在在打成了一场比拼后勤保障和工业基础的绞杀战。

眼看着俄乌双方在前线拼得弹尽粮绝的惨状,国内也开始有人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也需要未雨绸缪,开始做些准备。甚至有人觉得,俄乌冲突提示我们也应该西部沙漠,囤够300万人打仗用的武器弹药,这样来方便战时能快速启用。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道理,尤其是西部沙漠气候干燥,确实有利于装备的长期储存,不过也得看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钢铁产量全球领先,拥有非常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军工产能。
这意味着一旦需要,中国的工厂可以迅速民转军,开足马力生产武器弹药,那么还需要像美国那样,花巨资在沙漠里维护一个庞大的武器库吗?囤积太多老旧装备,可能会面临技术过时,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各个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经验固然可贵,但中国也要考虑自身情况。
或许对中国来说,关键不在于囤积多少存量,而在于保持强大的流量,也就是确保工业基础的韧性,灵活性和快速动员能力。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持续地生产出足够先进,足够适用的武器装备,这本身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强大的地方。

俄乌冲突用残酷的事实告诉人们,现代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只有先进技术不一定能赢,人和后勤才是战争的基础。它也提醒大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科学的战略储备,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认真吸取这场冲突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条既能应对当下,又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信源中国青年报 美媒:俄乌冲突打破美制武器“神话”
中国青年报 欧美炮兵从俄乌冲突中获得新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