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改革百年记:汉字为何需要改革?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历史其实很简单 2019-09-18 22:14:06

汉字是一种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表意文字,在6000年的时间里,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等的变化。经过不断地创造和改进,汉字已经成为了维系中国各个方言区的纽带。有人说:“是汉字统一了中国,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汉字共同体’。”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天南地北的人都说着不同的方言,彼此甚至无法交流,但是大家提起笔来,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

汉字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国,还远播海外,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国家都深受汉字的影响,当时的汉字其实是东亚地区一种通用的国际文字,大家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做到一起用笔交谈。汉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了,它还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精神,值得中华儿女为之深深自豪。

不过,自近代以来,在全新的世界形势面前,汉字一度受到质疑。从鸦片战争之后,沈学、王照、梁启超等爱国人士认为必须要以教育来救国,而繁难的汉字则是教育救国的一大障碍,于是汉字改革成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汉字改革的三个重要领域分别是:拼音改革、文字改革和通用语普及。首先是拼音改革,我们知道,在近代之前,汉字都是没有拼音标注的,古人所采用的是用直音和反切来给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存在着很多文盲,这就和我们的注音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表意文字的一个天然不足。在一些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中,文盲却相对较少,因为他们的国民只要了解一个字的发音规则,就必然能读懂一个单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他们的文盲自然少,知识普及自然更快一些。

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对汉字注音方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了。1892年,卢戆(zhuàng)章先生创造了中国切音新字,成了汉字拼音改革的先驱者;1918年,北洋政府推出了第一套法定汉字式注音字母,1928年,我们又推出了罗马字注音字母,1933年又有了拉丁化的注音字母。一直到了1955年,我们通过了改进后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拼音。而汉字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注音字母则被淘汰。

第二个问题是文字改革。汉字笔画繁复,不易认、不易写,于是汉字简化工作也开始了。比如钱玄同先生在1922年就提出了7种汉字简化办法,比如草书楷化,专、东、孙等都属于楷化后的草书;比如恢复笔画简单的古体字,比如众、无、云等,这些字比繁体字还古老,也笔画简单……经过多年艰苦的摸索,终于有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体字。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都主张过废除汉字,比如鲁迅先生就认为”方块字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他认为与其让我们为复杂的旧文字做牺牲,不如牺牲掉旧文字成全人。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之后,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汉字直接改成拼音文字、拉丁字母,这个方案一度得到了通过,但是由于难度实在太大最终作罢。

王蒙先生在《圆桌派》中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时思想先进点的都主张采用拉丁字母,但是现在事实已经证明,现在几乎没人说要把汉字改成拉丁字母了。这个我有点遗憾,我倒是希望现在我们还有一批人在研究怎么汉字用拼音文字来表达,我们就ABCD这么写,百家争鸣,留这么一份儿,就跟世界语一样。”

汉字改革除了拼音改革、文字改革,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是就是通用语的普及,全国各种方言不下万种,这给社会的交融、交流到来了很多不便,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门通用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以河北滦平县为标准的普通话。注意,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要消除方言。

时代在变化,汉字自然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做出必要的改革,这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们只需想想,从甲骨文到楷书,这实际上不也是一种改革吗?楷书难道不好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发展都是对从前的否定”。所以,汉字改革的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改,而在于该怎么改,怎么改好。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