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西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出“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同时也有权威消息来源称,早前已经制定的《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空间规划纲要》等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
很快,西安“北跨”就成为西安各层级、各部门,大会小会上或热议或强调的事项。
所谓“北跨”,简单而言就是:城市向北、跨过渭河、两岸发展。这个思路,在西安至少已经提出并探索了20多年,如今,“北跨”战略算是走进“全面启动、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西安城市发展格局,早年间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南富北穷”,前推20年,将北郊称为西安各个方面的“洼地”并不为过。
那里有西安最荒凉的地方、最混乱的街区、最破旧的房屋、最稀少的人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西安城市南北差异上表现异常明显。
也正因如此,关于向北发展、尽力改变南北发展不平衡格局,就一直成为西安城市议程中既重要又挥之不去的“关注项”。为此,从顶层到基层所做的努力与推进实施之效果也很是不少。
2007年,西安市委市府北迁,各大班子办公场所集体“落户”北郊张家堡附近。彼时那一带是妥妥“包谷地横着长、农民工扎堆聚”的地方,市府从中心城区迁至此地,毫无疑问对外释放了向北发展的决心。
此后,西安城北发展速度至少可排到“老二”,十余年下来,昔日的“极度不平衡”早已消失,城市南北,虽然“个头、体量、质量”上仍有差异,但“双雄”格局已显而易见。
不过,这里所说的追赶上来弥补了不平衡的“城北”,是狭义上的“城北”,主要还是指三环内,最远到高铁北客站一线,其实还都在渭河南岸。
至于渭河北岸、尤其是代管了西咸新区之后大西安广义概念里的“泛城北”,目前看仍差距很大、尚需努力。
如果说渭河南岸属于西安的“城市北郊”,那么渭北的大部分区域、在很长时间里,距离城市这个概念都很远,远到连远郊都很难够得着。比如高陵,2015年8月才正式撤县换区。
城市概念里,除了产值之外还包含有太多内容:人口、文化、商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景观形象….等等。这些要素都很薄弱条件下,彼时的渭北想快速崛起,其发展抓手有且只有一样:建工业区(或工业园)。
于是西安在2012年启动了由三大组团(阎良、高陵、临潼)组成、规划范围851平方公里的渭北工业区。
此举可谓颇具雄心,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道理很简单:人,终归要的是生活,一头在渭北三大组团搞生产,另一头需要到少则二、三十公里,多则六、七十公里的城市去感受生活,这样的预期,会瞬间磨灭不敢说所有、至少也是相当多大型工业企业落户或迁移于此的勇气。
换句话说,包括人口、文化、商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景观形象….等一系列要素的城市概念若在渭北发展不起来,宏大的工业聚集区构想就很难实现。
以上,是简单梳理的西安“北跨”背景,当然也是作为“城北顶梁柱”的西安经开区,在加快推进“北跨”全面启动之际,制定、发布、实施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的深层次背景。
从力度来看,这个方案既是经开区的“一把手工程”,也是囊括管委会22个部门(包括经发公司)的“全员上场”式计划。
这个方案,也是是续接上一个三年计划之后的“三年之后又三年”,相关内容称:“经开区在全面完成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在西安全市范围来看,经开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已属不弱。数据显示,2020-2022三年年,西安经开区投资60.1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5所,新增学位2.5万余个,核准命名31个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实现区域内“名校+”工程全覆盖…..
此种基础上,为何还要“举全区之力”再度发力基础教育,《方案》说得也很直接,意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践行“北跨”发展桥头堡和新中心的担当…..使教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石和强大动力。”
与渭北工业区早年的发展实践相比,2023的“全面‘北跨’”站位高出一大截,不仅更凸显产城融合,且要以“北跨”实践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典范、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示范、建设创新引领的策源地、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虽然渭北工业区建设过程中,有关产城融合的概念并不缺位,但落地情况还是显得有些——“不达预期”。
现在,在前期基础和更高站位上,以“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姿态实施“北跨”,意味着要从根本上实现从“建(工业)区”到“造城”的转变。
这种转变当中,教育尤其是作为“民生双轮(另一轮为医疗)”之一的基础教育,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若做得有力,还将如鲇鱼一般迅速盘活区域内的多方资源。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某区域一路过关斩将在招商上频出成效,随着企业纷至沓来,越来越多高管、产业人才、及其家属开始来工作生活,却突然发现生活配套和服务来不及跟上,尤其作为“吾心安处是吾家”最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与医疗总掉链子,很快这些就会成为制约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当然,反之亦然。近年来比较瞩目的招商“合肥模式”中有一句话叫做:“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一个优质、优秀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教育体系,既有助于招商的“引得来”,更是“留得住”的关键。
在西安整个“北跨”战略涉及范围里,经开区占两个区块:一是2003年5月西安经开区与高陵共建的泾渭工业园;二是2021年与临潼合作共建西安渭北工业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
这两块区域现在的名称都改叫“新城”即:前者泾渭新城、后者渭北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显然早已在强化之中。
而此次再加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又意味着西安经开区的产城融合实践,正在向更具鲶鱼效应的“产城教”融合演变。
纵观“三年行动”主要任务,比如: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到2025年秋季入学前,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30240个;
实施包括“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做好教师编制与薪资保障、优化教师队伍”等内容的“强师计划”;
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切实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等。
《方案》称之为:“全力以赴‘建学校、强师资、提质量、创特色、促均衡’,继续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积极探索具有经开区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聚力打造经开教育品牌。”
其模式,是“外部投入与内部挖潜相互支撑”;其指向,应该是一个“具有鲜明教育特色,渭北区域整体教学质量与主城区差距缩小”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北跨”提供教育服务。
希望西安经开区的此番行动计划,未来真正能够不负众望,成为一个更深层意义上“推进转型,塑造城市新形象”的行动计划。
主要是教育软实力太烂 没有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