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戏曲资料汇编的集大成之作——读《历代曲话汇编》有感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1-01 07:07:24

作为戏曲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戏曲文献自20世纪学科初创之初就受到研究者的特别重视,一百多年来,经过数代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丰富的文献积累构筑了一个坚固的文献平台,推动着戏曲研究整个学科的持续良行发展,其中戏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编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曲话汇编》

总的来看,这一工作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

尽管唐宋元以降,戏曲作为一种全民艺术,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相关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由于戏曲社会地位低下,一直缺少自觉、学术层面的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散失严重。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戏曲研究这门学科的初创,一些研究者如王国维、董康、吴梅等人开始着手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编,相继有《优语录》、《诵芬室读曲丛刊》、《曲苑》、《新曲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等著述面世,这对初创时期的戏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成熟阶段。

建国后,以傅惜华、杜颖陶所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为标志,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出版的相关著述还有傅惜华的《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周贻白的《戏曲演唱论著辑释》阿英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等。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可惜后来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工作受到干扰,陷入停顿。直到进入八十年代,这一工作才得以恢复,相继出版了一些重要的戏曲资料汇编,如陈多、叶长海的《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李汉秋、袁有芬的《关汉卿研究资料》、毛效同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等。

三是新变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文化的变迁,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称其为新变期,这同时也是一个收获期。

这表现在随着学术研究环境的不断改善,海内外公私藏书机构的珍贵戏曲文献越来越多的通过胶卷、影印等形式披露出来,检索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便捷,有关戏曲资料类的著述不断出版,戏曲文献的积累越来越丰富。

《南戏大典》剧本编

在此情况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所掌握的戏曲文献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汇总,编撰一部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戏曲资料汇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学术条件也已经具备。它不仅具有学术史意义上的集大成意义,对研究者来说,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帮助和便利。

俞为民、孙蓉蓉主编的《历代曲话汇编》就是这样一部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戏曲文献资料汇编,它是对20世纪以来戏曲文献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体现了戏曲文献研究的最新成就,满足了研究者对戏曲文献的新需要。

笔者在前面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对二十世纪以来戏曲文献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正是为了将其放在学术史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观照,给其一个较为合理的学术定位。

《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

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编这一工作而言,后出转精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因为系后出,可资参照的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比较多,因而收录要更为全面系统,质量要更为精良,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学术要求。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历代曲话汇编》达到了这一要求和标准。

以下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书为参照,来考察一下该书各个方面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作为参照,对其不足着眼较多,但这并非故意在贬损该书,而是意在通过这种对比,以见戏曲文献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进展和变化。

首先,从规模上来看,《历代曲话汇编》一书远远超过《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出版于1959年,它是对二十世纪上半期戏曲文献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在当时以收录丰富,质量精良而受到学界的赞誉,长期以来成为研究戏曲者的必备参考书。

《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

但不可讳言,限于当时的学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所收录的戏曲文献数量较少,全书只收录了48种古代戏曲著述,戏曲史上一些著名的曲论家如沈璟、汤显祖、李贽、金圣叹等人的戏曲著述皆未收录,而且不收近人的曲话著述,这对研究者的使用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比之下,《历代曲话汇编》一书的规模超过了以往刊行的戏曲资料汇编,全书分20卷,汇辑从唐代到近代间的戏曲、散曲著述,共涉及作者416人(不包括无名氏),收录戏曲著述近1000(篇),由此称该书为集大成之作,并非过誉之辞。

其次,从收录范围来看,《历代曲话汇编》较以往的戏曲资料汇编类著作有新的拓展,更为完备。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历代曲话汇编》清代卷

一是表现为文献资料的增补。

该书收录了一些《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出版之后新获见的重要戏曲著述,比如明李贽的《〈三刻五种传奇〉总评及《浣沙记》、《鸣凤记》、《锦笺记》、《明珠记》、《绣襦记》总评、清徐于室的《北词谱·臆论》、清张大复的《寒山堂曲话》等。

此外,近人如吴梅、王季烈、许之衡等人的戏曲著述,因“仍属旧曲学的范畴,是对旧曲学的总结”(见该书《总凡例》),因此特设立近代编,予以收录。

一是表现为戏曲文献类型的拓展。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书主要收录两类资料,一是专书,一是专书中谈论戏曲比较集中的部分,不收散曲曲话,对其他形式如评点、序跋、书信、笔记、杂著中的零散曲话也大多未予收录。

《历代曲话汇编》近代编

《历代曲话汇编》在此方面有较大拓展,除了专书及专书中较为集中的部分外,还收录了大量散篇的戏曲文献,包括评点、序跋、尺牍、笔记、诗词曲等多种类型。具体做法是:“杂著、文集或笔记中的曲话则单独辑出,评点本中的曲话则选择其中独立成段、评述精当者辑出”(见该书《总凡例》)。

对于散曲曲论,因其“曲调与戏曲的曲调为同源异流,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该书《总凡例》),所以也选收了一部分。这种处理是合理的、妥当的。

再次,从资料的搜集、整理来看,《历代曲话汇编》较之《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有着较大的改进。

《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虽然在底本、校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限于条件,有些著作的版本选定不尽完美,比如魏良辅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明心鉴》等都不是原刻本或最好的本子。后来随着新文献的发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就难以满足研究者的需要。

《宋元南戏传播考论》

有鉴于此,《历代曲话汇编》在此方面做了较多的改进,保证了资料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该书尽量选用善本为底本,如《录鬼簿》采用明天一阁蓝格钞本为底本,《青楼集》采用周妙中后来发现的清赵魏抄校本为底本,《南词引正》采用后来发现的《真迹日录贰集》所收原文为底本,《曲品》采用清杨志鸿抄本为底本,《梨园原》采用吴新雷后来发现的原本《明心鉴》为底本。

对所收曲话有不同版本者,除采用原刻本或经前人校订过的善本为底本外,还利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并注明版本来源,附有校记,便于读者复核和选择。

此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在校点、断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讹误,尤其是限于曲律知识,对原书中有关曲律论述的断句多有失误,容易引起读者对原著的误解。在此方面,《历代曲话汇编》也进行了一些改进。

《曲体研究》

前文说过,后出转精,后出的文献资料汇编有许多以前的研究成果可资参考,这是一个优势,但它并不意味着后人可以偷懒,不需要付出什么劳动,简单地把以往的资料汇在一起就可以了,相反它意味着编撰者要付出较大的劳动,否则就无以体现“精”字了。这里仅就笔者翻阅所得,以编排体例的安排为例进行说明。

一部大型文献资料汇编,由于规模大,内容丰富,如何能让读者方便快捷地检索利用,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此方面,《历代曲话汇编》做得较为理想。该书按照历史年代顺序进行编排,将全书分成唐宋元、明代、清代、近代四编。在同一编内,按作者的时代先后编排。这样编排不仅使用起来较为方便,而且实际上也理清了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产生、流传的脉络,给人一种整体的观感。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

全书所收曲话按作者立目,前面撰有一篇作者的小传,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主要著述及版本依据。为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书后还附《人名索引》、《剧名索引》、《曲牌名索引》、《重要术语索引》等索引,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自然,作为读者来说,对文献资料汇编的要求是无止境的,总是希望它越全越好。就笔者所见而言,该书所收虽然已经相当完备、系统,但如果借助电子检索手段,利用中国古籍基本库等大型数据库,还能再增补一些戏曲文献资料。如能做一番穷尽的工作,将来再出版一部补遗编,那再好不过。

有人称学术研究有两种,一种是为己之学,一种是为他之学,这种分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汇编这种工作就属于典型的为人之学,经过个人的努力,为其他研究者提供资料上的便利,它需要一种奉献学术的精神。对那些默默耕耘,从事为人之学的学人,我们理应献上自己的敬意,向其表示感谢的。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

总之,《历代曲话汇编》一书是一部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戏曲资料汇编著作,其价值和意义在戏曲研究者的检索和使用中会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