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连冠的金牌,在今年丢了。人民日报发文评价:“国乒憾失世界杯男单冠军”,一个“憾”字说出了这场比赛的复杂。
樊振东一个人连续拿了三届金牌,马龙拿了第四届,在他们俩之后,中国队的王楚钦和林诗栋却顶不上去,中国队为什么出现了断层?
女单那里孙颖莎和陈梦争议不断,奥运期间比赛成绩没出就提前接广告代言。乒乓球为什么变得乌烟瘴气,网友对教练组的不满甚嚣尘上。
就在4月23日上午,刘国梁主动宣布辞去乒协主席职务,王励勤接任新主席,马龙为副主席。有人说刘国梁这是“引咎辞职”,但是我觉得这更像是“明哲保身”。
如今的乒乓球队已经严重的明星化,谁拿冠军,谁接广告,谁有粉丝。这背后是一整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并不是刘国梁个人可以改变的。所以他现在果断退后,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现在退休,大家怀念的都是他的优点,何乐而不为。至于乒乓球队的改革和斗争,就留给王励勤和马龙两个年轻人去做吧。
王励勤和马龙的资历和能力不容置疑,但是自己拿冠军是一回事,帮助队员拿冠军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猜测,王励勤和马龙都看好樊振东,这下子他或许会回来比赛。但是中国乒乓球的成绩从来不是依赖着某一个人。
马龙,张继科同台争霸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冠军。但是樊振东今年已经28岁了,王楚钦已经25岁,连林诗栋都已经20岁了。
我们总是说要给年轻小将成长的机会,但是以运动员的年龄来说,他们早就不是小将了。前辈让出了位置,他们却没办法把金牌拿到手,
马龙21岁已经拿下了亚锦赛四冠王,23岁成为亚洲杯三冠王,24岁成为世界冠军。张继科24岁已经拿下奥运会冠军。
说实话,作为看着国乒辉煌成长起来的观众,我们对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确实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复杂心情。
樊振东,王楚钦,林诗栋三人中,王楚钦正是当打之年,是运动员的最好的年纪。但是他的发挥却总是极其不稳定。
奥运会爆冷出局,澳门世界杯输给雨果,很多人都在反思这个被国家队捧在手心里重点栽培的苗子,到底还缺了哪些拼图?
就像对阵雨果那场,前三局明明把巴西人压制得喘不过气,可当比分来到3-1的关键节点,他发球轮居然连续两个自杀式失误——这种关键时刻手软的老毛病,简直成了他的噩梦。
王楚钦就像一个考试总发挥失常分的好学生,平时作业再漂亮也难拿满分。而从奥运会开始,外国选手的春天就来了。
再说说心态这块硬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次打到决胜局,王楚钦的眼神就开始飘忽,擦汗次数明显增多,发球前总要盯着拍子看好几秒。
对比马龙当年在里约奥运会男单决赛,落后都能笑着调整发球节奏的王者气场,大头确实还像个没毕业的"尖子生"。
特别这次看台上坐着刘国梁、王皓整个教练组,还有从北京飞来的智囊团,这种阵仗换成马龙估计越打越亢奋,可放在王楚钦身上反而成了包袱。
你说他没实力吧,他能把张本智和打得满地找球;你说他行吧,去年巴黎奥运会止步32强,这种过山车式的表现哪像领军人物该有的稳定性?
王楚钦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按理说应该在国际赛场大杀四方,可现实是面对雨果这种老对手,六次交手记录本该摸透对方套路,关键时刻还是被人家用反手快撕打穿防线。
人家雨果赛后采访时说"我研究了王楚钦比赛录像",而我们的大头似乎还停留在"以我为主"的战术思维里。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外界压力对他的影响。从去年开始,"马龙接班人""樊振东之后看你的"这类标签就死死贴在他身上。
有次赛后采访他说"每次上场都感觉背后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这种心理负担对24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沉重。
不过话说回来,谁还没个成长的过程呢?当年张继科445天成就大满贯的神话不可复制,现在男乒面临的挑战早已不是"独孤求败"的时代。
技术层面他的拧拉质量依然是世界顶级,发球变化也能排进前三,关键是要学会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
说到未来,我倒觉得这次澳门惨败未必是坏事。对王楚钦而言,现在最迫切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比赛节奏——既不能像老将那样四平八稳,也不能学小将盲目乱冲。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质疑和讨论都是因为在乎。看看混双赛场他和孙颖莎的默契配合,这个年轻人身上依然闪烁着顶级运动员的潜质。
只是通往顶峰的路上从来都不是鲜花铺就,希望大头能像他反手暴冲的那道弧线一样,在经历低谷的蛰伏后,终将划出更璀璨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