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改革家与苏轼齐名著名书法家章惇三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7-08 22:15:00

北宋改革家与苏轼齐名著名书法家章惇三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政治家书法家章惇书法作品。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

宋朝的政治人物,新旧党争的要角。嘉祐年甲科进士,调商洛令。在政治上,章惇力主改革,但其与王安石不合而仅位居于中书校正,后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5年后调参知政事,平定西南地区的叛乱,招抚45州。后宦海沉浮,在哲宗朝曾权倾朝野,大量放逐旧党官员。徽宗即位后,迁章惇特进,封“申国公”,然章惇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章惇则以罪贬逐于外,至崇宁四年(1105)卒。

章惇对自己的书法相当自负,自谓“墨禅”。

黄伯思评论章惇的书法说:“近百年来,书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达笔意,虽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笔势上超过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

元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评价道:“作书意象高古,莫年一以魏晋诸贤为则,此其正书,殊类王逸少(王羲之)。”

明朝赵顺《石墨镌华》云:“章子厚《草堂寺题记》用卧笔,间作渴笔游丝法,亦遒劲。”

章惇存世书迹有《草堂寺题记》石刻、《会稽尊候帖》,其《会稽尊候帖》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会稽尊候帖》赏析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会稽尊候帖》纸本行书纵27.8厘米横2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圆润秀美。

释文:会稽尊候万福。承待次维扬。想必迎侍过浙中也。宜兴度应留旬日。二十间必于姑苏奉见矣。冀尽从容。惇别纸。

凡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十三个字。通帖精神饱满、圆润秀美,行笔流畅而不失沉着,骨架劲挺而不失丰腴。惜排列过于齐整,给人以拘谨的感觉。很明显此帖是属于王字一脉的,这同宋人崇尚二王书风是一致的。宋刻《淳化阁帖》,二王居其半。至《宝晋斋法帖》、《鼎帖》、《大观帖》的摹刻,帖学大兴,宗法二王者弥多。

从原信内容看,寥寥数语,内容简单。没有一般书信格式的起款、落款,差不多类似于一个便条。大概的意思就是问候某人,告诉简单的行程,约于二十日后在姑苏相见。从书信表面内容来说,虽是款式格式不合,内容还是清楚的。如果要深入研究起来,里面包含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就很值得书法家、史学家和篆刻家们下一番功夫的了。

从现在仅存的章惇五十余字行书、楷书、草书的单个字中,可以看出章惇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水准与苏轼比较接近。章惇的书法作品大多没有保留下来。即使这样,他所流传下来的五十余字,字字珠玑。就凭着这几十个字,同样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崇高的地位。

章惇的《会稽帖》文笔遒劲,文笔老练,内容丰富,款式特别,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家最爱的珍品之一。

陕西户县草堂寺碑廊

章惇的书法作品,如今存世的,除了这封《会稽帖》书信,还有就是存在于陕西户县草堂寺碑廊的《章惇题名碑》了,两者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十余字,何况还是一般人都难得一见。

陕西户县草堂寺

我们说章惇是与苏轼齐名的书法艺术大家,是得到专家一致肯定的。

陕西户县草堂寺碑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行书《草堂寺题记碑》赏析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行书《草堂寺题记碑》应该是《游终南山题记碑》,后来张惇这个题词被人移刻到草堂寺,题写在高冠瀑布旁的石头上,碑石现保存在户县(现在的西安市鄠邑区)草堂寺碑廊里,以下简称《草堂寺题记碑》)。

释文:惇自长安率苏君旦、安君师孟至终南谒苏君轼,因与苏游楼观、五郡、延生、大秦、仙游,旦、师孟二君留终南回,遂与二君过渼陂,渔于苏君旦之园池,晚宿草堂。明日,宿紫阁,惇独至白阁废寺,还复宿草堂。间过高观,题名潭东石上,且将宿百塔,登南五台与太一湫,道华严。趣长安,别二君,而惇独来也。甲辰正月二十三日,京兆章惇题。

题名碑,《户县碑刻》3

这幅《草堂寺题记碑》是古人随意题写在景点上的那种“到此一游”,大概石头表明不平整,好些字都写崩了;另一方面是那时章惇还很年轻,书法技巧平平,还没有发奋练习,跟晚年的《会稽帖》流畅的行书比起来,实在没什么特色。

《草堂寺题记碑》的内容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他在治平元年(1064)正月,从商洛县令卸任后,与苏旦、安师孟,以及大名鼎鼎的苏轼在长安西南边终南山北麓一起游玩的一段经历。

这个题词讲的是章惇和苏旦、安师孟从长安出发,在终南镇与苏轼碰面,之后章惇和苏轼两人去玩了楼观台到仙游寺几个地方,苏旦安师孟二人在终南镇待着。游五郡和寺观。章惇与苏轼告别后回到终南镇,与苏旦安师孟过渼陂湖,在苏旦家玩耍几日(钓了鱼),然后自己一个人接着玩后面的行程,去了草堂寺留宿(草堂寺离渼陂湖20多公里)。从草堂启程去百塔寺,途中路过高观(现在叫「高冠」)瀑布,在瀑布水潭东边的石头上留下了这篇题名。

章惇书绝壁的故事

北宋年间的章惇,性格豪放耿直,要说他狂放不羁也不为过。如此性子的章惇同大才子苏轼颇为交好,二人时常游山玩水。在苏轼担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担任商州令期间,都曾一起做过主考官。主持考试的刘元父与二人朝夕相处,从二人的言谈举止中感受的出来,章惇、苏轼二人都是宋朝无人能出其右的人才啊,故而十分佩服敬仰他们二人。

应该是监考公务结束了,闲着没事章惇、苏轼兄弟二人也就开始游玩起南山了。传说南山的寺庙里有可怕的怪物作祟,百姓们都不敢进出。章惇二人不信邪,怡然自得地在里面住了起来,这就是心高胆也大。

不久,二人游玩之仙游潭,仙游潭有个万仞之深的绝壁,站在边上人都仿佛要丢了几个魂。潭边的岸道颇为狭窄,有一个木质长桥横架在中间,行人走在上面是战战兢兢,只要眼镜朝下一瞥,腿都发软了,动弹不得了。写词豪放不羁的苏轼被章惇推着过潭,苏轼不肯。于是章惇用绳索缠绕在树上,然后移步过岸,万仞绝壁之上神情泰然自若,用手上所提大笔沾上漆墨水,在绝壁上肆意挥洒起来。章惇右手不时上下挥舞,下身双脚也跟着缓缓移动,顷刻过后,石壁上便跃然出现“章惇、苏轼来游”六个打字,远观过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股雄劲的气势,笔画在回转之中彰显着书写着的狂傲之气。

苏轼感慨地拍了拍章惇的背,说他这么能拼命,杀人都不成问题啊。于是万仞绝壁上传来这两兄弟的哈哈大笑。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十七帖》唐人双钩本题跋(其实是章惇写给曾布的书简,被魏泰收录在跋中)赏析

北宋改革家著名书法家章惇《十七帖》唐人双钩本题跋(其实是章惇写给曾布的书简,被魏泰收录在跋中)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2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