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老用戊唑醇不行?试试这个新药,效果好太多!

豆田守望者 2025-02-22 21:19:03

纹枯病有多可怕?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原本绿油油的麦田,突然冒出一片片枯黄,麦秆底部发黑腐烂,就像得了“烂脚病”一样?

这就是让农民伯伯们闻风丧胆的小麦纹枯病。

别小看它,一旦爆发,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头来可能血本无归。

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

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纹枯病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年年都来骚扰。

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忽高忽低,湿度又大,正是纹枯病最猖獗的时候。

1970年代,全国小麦纹枯病发生率一度达到20%左右,造成减产达5%。

1996年更是因为小麦纹枯病造成了山西省的小麦大灾年。

1961年至1997年间共发现了 12 个纹枯病危害年份,其中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等年份发生的比较早。

这种病害不仅影响当年的收成,还会影响来年的种植,因为它会在土壤中潜伏,伺机而动,真是让人头疼。

戊唑醇,真不行了吗?

说起防治纹枯病,很多老农户都会脱口而出:“戊唑醇啊,打了这么多年了!

” 没错,戊唑醇曾经是防治纹枯病的“主力军”,但这些年,它的效果似乎越来越差了。

很多种植户反映,喷了戊唑醇,纹枯病还是控制不住,甚至越来越严重。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跟抗药性有很大的关系。

你想啊,一种药用久了,病菌也会产生抵抗力,就像人吃抗生素吃多了,效果也会变差一样。

戊唑醇属于低交叉抗性药物,也就是说,病菌很容易对它产生抗性。

而且,戊唑醇的作用方式也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喷雾、灌根和浸种等方式施用,效果有限。

更重要的是,它对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比较差。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戊唑醇属于三唑类药物,而这类药物的种类非常多,总共有 38 种。

在我国正式登记的小麦防治药剂中,两者交叉抗性的药物数量高达 16 种,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登记药物具有交叉抗性。

这样一来,农户们大量使用戊唑醇的防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新药噻呋酰胺,凭啥行?

既然戊唑醇不行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当然有!

那就是噻呋酰胺。

噻呋酰胺是一种新型的苯酰胺类杀菌剂,它在2014年进入中国,经过几年的试验后于2018年正式登记。

这个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交叉抗性!

也就是说,病菌对它没有抵抗力,效果自然就好。

而且,噻呋酰胺具有超强的内吸特性,可以从根系吸收并流动到植株的其他部位,对已经侵染到内部的真菌也能迅速抵达并达到杀灭效果。

这就像给小麦打了一针“特效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噻呋酰胺不仅能防治纹枯病,还能防治小麦的根腐病、根线虫、蝼蛄和斜纹夜蛾等多种病虫害,覆盖范围非常广。

而且,它还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作物,包括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以及其他作物中的相关真菌。

这简直就是“一药多用”,省时省力又省钱。

搭配使用,效果翻倍!

当然,光有好的药还不够,还得会用。

要想让噻呋酰胺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最好还是搭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

比如,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就是一对“黄金搭档”。

有研究表明,单独使用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 40% 和 42%,但当它们组合使用时,有效控制率竟然上升至 100%!

这就像“强强联合”,效果自然更胜一筹。

还有氟环唑,它和噻呋酰胺结合后,对主要根系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而且,我国还登记了多个结合用药方案,农户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搭配。

不过,在结合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配比添加,以免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比如,在水田中可以结合6克/亩氟环唑加4克/亩噻呋酰胺或1斤/亩吡唑醚,对水稻白叶枯进行防治。

在旱田中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预防时,可以选择0.3克/亩氟环唑和0.15克/亩噻呋酰胺进行结合使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防治纹枯病好像挺复杂,要了解病害特点,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多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就能轻松应对各种病虫害,保证小麦的丰收。

想想看,当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吗?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应用。

就像噻呋酰胺的出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新药,更是一种新的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病虫害、实现丰收的可能。

而这种希望,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