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至小岗,深入了解
2004 年,39 岁的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至以“大包干”闻名全国的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小岗,这里“偏”“穷”“散”。沈浩却坚信小岗村凭借“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品牌,定能实现快速发展。然而,村民们却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他。
为了深入了解村情,沈浩决定一家一户吃顿饭。当他提出要去关友林家时,村妇女主任韩巧兰有些担心,因为关友林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卫生条件极差。但沈浩坚持要去,他不但去了关友林家,还在那里吃了一顿饭。不久,沈浩找来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给地面打了水泥,并为关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沈浩把全村 108 户人家跑了两遍,在不少人家吃了“一顿饭”。通过这“一顿饭”,沈浩摸清了小岗的家底。他看到小岗人勇敢、淳朴、孝顺,但也看到了小岗村落后时代,人心涣散,宗族势力对峙的现状。同时,他也找到了小岗 20 多年没发展的根本原因——极少数农户和少数人横霸乡里,正气压不住邪气。
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他把小岗创新发展的路径归纳为“三件事”:确立“三步走”发展规划;改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的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二、开启改革,引领发展
(一)探索发展之路
沈浩深知小岗村要实现快速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他积极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前往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在这些先进的村庄里,他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旅游产业的蓬勃活力以及招商引资带来的巨大变化。回来后,沈浩趁热打铁,组织开展了“小岗怎样快发展”大讨论。这场讨论激发了大家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让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小岗村不能再安于现状,必须奋起直追。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沈浩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制定了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三步走”发展思路。这一思路为小岗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小岗人看到了希望。
(二)招商引资成效
为了给小岗村经济发展引来“活水”,沈浩夜以继日地奔波在招商的道路上。他不辞辛劳,前往多地进行招商洽谈。在他的努力下,累计引进投资近 30 亿元。美国 GLG 集团在小岗村建设了占地 1000 亩的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广州从玉菜业投资 1.5 亿元,建起了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区;深圳普朗特集团投资 6 亿元,流转土地 4300 亩,建设了融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这些项目的落地,极大地推动了小岗村的经济发展。2003 年,小岗村全村人均收入只有 2300 元;至 2009 年,全村人均收入提高到 6600 元。小岗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破旧的房屋被崭新的民居所取代,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小岗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三)吸纳人才强班子
沈浩明白,要实现小岗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小岗任职期间,他努力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立志到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等吸纳进村党组织班子。他深知这些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能够为小岗村的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吸纳这些优秀人才,小岗村的党组织班子结构得到了优化,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他们共同为小岗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小岗村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系乡亲,改善民生
(一)修路暖民心
“当时,友谊大道东边 2 里多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严金昌说。沈浩决定修路,可村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沈浩四处奔波,好不容易争取到 50 万元资金。然而,从外面请的工程队报价最少也要 58 万元。沈浩把乡亲们召集在一起商量,决定由村里租机械、群众出工自己干。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民挣些工钱。修路的日子里,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有一次,看到刚拌好的水泥浆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费了,一时找不到铁锹,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铺到了路面上,弄得浑身都是泥浆,手上也起了泡。“对修好路,他比我们更上心,比我们更能吃苦。”在场的许多村民被那一幕深深地震动了。从那以后,小岗村再没人拿沈浩当“外人”了。
(二)帮扶困难群众
小岗村村民徐庆山没有忘记,2005 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沈浩不放心住在危房中的他,冒着大雨上门探视。由于泥路湿滑,沈浩的鞋子掉了,赤着脚进门。确保徐庆山安全睡下后,又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拎着鞋子离开。村民韩庆江没有忘记,当年他家屋子漏雨,沈浩第二天就开会研究给他修房;困难户韩德国不会忘记,家里没钱给孙儿买奶粉,沈浩从自己口袋里掏出 1000 元钱。沈浩心里时刻装着乡亲,乡亲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三)敞开大门为乡亲
在小岗村的 6 年,沈浩住处的大门从不上锁。时任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大家想让沈浩睡个安稳觉,给他安装了铁门,没想到沈浩竟然生气了,认为铁门不方便乡亲们进来找他办事,会把他和乡亲们隔开。“大家都说,‘有困难,找沈浩!’其实,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会来找你。”至今,许多小岗人对沈浩的“没架子”“热心肠”记忆犹新。沈浩常与村民一起蹲在田埂上挽着裤管卷着袖子扯着大嗓门谈发展、算收入、拉家常,有时还争得脸红脖子粗。他很少在办公室,他的工作地点总在田头、农家、工地。沈浩把真心捧给群众,群众把沈浩放在心里。他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自己在小岗村,虽然吃苦受累,但能让这里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价值!”
四、一心为公,不谋私利
在小岗村的 6 年时间里,沈浩始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为小岗村民都翻建了新房,让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他自己,却始终租住在村头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小屋里。房东马家献说:“沈书记对生活不讲究,无论什么饭菜,他都吃得香。”走进沈浩的旧居,一张床、一柜书、两张桌、一把椅,如此简陋的居住环境,让许多人都惊讶于小岗村的“当家人”,竟居住在如此陋室。
沈浩并不是不想吃好点、住好点,但他深知自己来到小岗村的使命。他认为,组织派自己到小岗村任职,是为了把小岗发展好,带领小岗村民过上好日子,不是让自己来谋私利的。他在日记中提醒自己,“不要与包工头有任何经济往来,哪怕是一包烟、一瓶酒、一顿饭都要尽量回避。”
2008 年春节,沈浩在老家过年,吃团圆饭的时候,有个侄儿问沈浩能不能帮助介绍小岗村的工程做。沈浩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肃地说:“这可不行,上面把我派到小岗,是让我把小岗搞好,而不是谋私利的,这个忙我不能帮!”当时饭桌上的气氛很尴尬,年夜饭最后也不欢而散。
沈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赢得了小岗村村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五、传奇定格,精神永存
2009 年 11 月 6 日,年仅 45 岁的沈浩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突发逝世。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沈浩的离去,让小岗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沈浩两届任期将满时,小岗人舍不得他离开,两次摁下鲜红的手印“请愿”连任。当沈浩不幸去世后,噙满泪水的小岗人又一次摁下红手印,请求将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三次红手印,饱含着小岗村民对沈浩的深深眷恋和敬仰。
沈浩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沈浩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许多党员干部以沈浩为榜样,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祉。他们深入农村基层,像沈浩一样,了解村情民意,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
小岗村的村民们也在沈浩精神的激励下,接续奋斗。他们沿着沈浩规划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如今的小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乡村振兴的“小岗样板”雏形初现。
沈浩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小岗村村民的心中,也活在每一个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人的心中。他的传奇人生,将永远被铭记,他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