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不灭川军不出,一支被埋没的英雄军队,为何历史上很少提及?

译萱 2025-02-22 10:48:55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注明文献来源及附图,请查阅。

抗战中,云贵川军广为人知,而孙中山创建的粤军鲜被提及。有言粤军不灭川军难出,粤军参与淞沪、南京、长沙、广州等战役,其传奇故事究竟如何?

无川不成军,无粤不成国。粤军成立于辛亥革命后,时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在北京称帝,但不久即被推翻。

1917年7月,中国军阀混战,孙中山为组建军事力量南下护法,意图联合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等军阀,共同建立军政府。

当时,南方各军阀间纷争不断,皆欲争雄。孙中山身处其中,遭受桂系的排挤与打压,处境孤立。

军政府成立仅一年,孙中山便察觉桂系军阀的野心,并随后发现他们一直与北洋军阀暗中勾结。

广东省长朱庆澜因不堪持续排挤而辞职,离职前将广东省警卫军交予孙中山接管。

这支基于二十营组建的军队对孙中山意义重大,为其直接掌控的首支武装力量,亦是粤军的前身。

陈炯明出任总司令,该军队与他有渊源,部分成员源自他“讨龙”时期组织的民军。

朱庆澜之举实为完璧归赵,孙中山明悉桂系对此军觊觎已久。期间,参谋长邓锵作用关键,仅用两年,便使军队人数增至2万余人。

孙中山重返广州任大元帅,对统一广东全省贡献巨大。此后十年,粤军在广东地区形成割据,书写了一段历史。

粤军为何听从孙中山?因孙中山早期便向战士们表明,他决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一信念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与追随。

这支部队受孙中山感召,拥有理想与信仰,因此创造了进军中原、奠定金陵的传奇历史。

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混乱。此情境下,受影响最深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变得尤为艰难。

士兵失去管束后四处作乱,渐成土匪。孙中山鉴于此局,决定出兵北伐,以解内忧外患之危。

【粤军这样一支被埋没的英雄军队,为何会在历史上很少被提及呢?在近代史中,粤军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为何后来渐渐看不到其身影?】

北伐讨阀之际,粤军凭训练与装备之优,获誉“铁军”。依当时态势,粤军有望成历史铭记之劲旅。

为何粤军最终在历史中边缘化?原因是其内部生变,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导致孙中山失去武装。幸得蒋介石保护,孙中山才保住性命。

因此,蒋介石获孙中山信任与器重,随后被任命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与粤军最后领袖陈济棠发生冲突。陈济棠身为广东客家人,在粤军中威望深厚,与蒋介石长期不和。

蒋介石意图完全掌控粤军时,陈济棠率先反抗,率领部队与蒋军多次发生冲突。

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装备全国最优,粤军虽不及,却凭借顽强斗志与之抗衡。

陈济棠联同李宗仁、白崇禧,见胜负难分,为夺地方势力主导权,决心与蒋介石决战,引发了著名的“两广事变”。

蒋介石计策得逞,戴笠派特务动摇军心,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临阵反水,导致形势骤变,广东局势迅速恶化。

陈济棠面临内外困境,见局势不可逆,失去重整旗鼓的勇气,遂放弃粤军,逃往香港,终止了对广东的管辖。

自此,粤军似失成长沃土。然而,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依旧镌刻于浩瀚历史之中。

尽管军队表现出色,但领导蒋介石却不可靠。在日本发动侵略时,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抗日持消极态度。

1931年,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借口诬陷中国军队,随即攻击东北军,成功占领沈阳。

蒋介石认为日军不会有过激举动,因此他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围剿”我军。

东北军拥兵16.5万,本可击退仅1万人的日本关东军,但蒋介石实施不抵抗政策后,众多战士未战即降。

四个月内,东北三省失守。蒋介石按兵不动,而粤军无法坐视,毅然决定北上抗日。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调动十万精锐突袭上海闸北。面对此境,蔡廷锴率粤军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展开殊死战斗。

【粤军不灭川军不出,一支被埋没的英雄军队,为何在历史上很少提及呢?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哪些战斗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先占东北三省,次年兵指上海。面对外敌入侵,粤军坚定声明,将誓死抵抗日军。

蔡廷锴率粤军十九军守上海,面对十万日军,未如南京政府般退让。这位粤军成长的广东将领,毅然带领三万士兵,抗击日军。

他们参与的战役是淞沪抗战。当时形势紧迫,十九路军迅速从情报中得知日军即将发动侵略,留给他们准备增援的时间不足两周。

蔡廷锴等人迅速抵达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部署部队行动。随后,日空军轰炸上海闸北、南市。尽管粤军缺乏装甲车、航空母舰及重武器。

但持有集束手榴弹即可参战,彼时战斗极为迅猛,市集街道火光四射,场景极为惨烈。

即便如此,参战的粤军仍坚守不退,深知身后百姓需他们守护。

日军不解,装备悬殊之下,十九路军为何仍殊死抵抗。他们无法理解,这场战役实为抗战的重要转折点。

粤军的勇猛震慑了日军,使其不敢贸然在中国境内挑起战事,直至1937年,日军才再次发动进攻。

1938年,日军再次进犯,扬言“三月内灭亡中国”。粤军六十六军与八十三军英勇应战,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这期间,众多广东将领展现出无畏生死的精神,坚持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日军一个师兵力猛攻宝山时,广东籍营长姚子青率余下20余名士兵顽强抵抗,直至全营壮烈牺牲。

姚子青的英勇事迹备受赞誉,就连毛主席也亲自表扬了这位29岁的战士。

广东梅州人谢晋元,在上海四行仓库指挥八百壮士,最终仅剩四百余人,他们奋力战斗,打响了淞沪会战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保卫战。

此外,广东大埔籍将领吴奇伟,曾率部与日军激战三昼夜,誓死抵抗,毫不退缩。

张发魁在浦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后,率炮兵直捣日军司令部,实施炮轰。

这些粤军虽少被提及于抗战历史,但他们不仅是保卫乡土的战士,更是中国军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粤军虽因内部矛盾逐渐边缘化,但其曾英勇击退日军的事迹不可忘,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军队。

中国知网述粤军故事:护法运动时,粤军三次反抗桂系,展现了其坚定立场与斗争精神,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中国知网记载,85年前,淞沪会战惨烈无比,战士们英勇奋战,场面椎心泣血,令人铭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