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124现身伊朗,这架巨型运输机停靠在伊斯法罕空军基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苏-35SE真的来了?莫非一切已尘埃落定?
苏-35SE交付伊朗:是空运还是另有玄机?
战斗机跨国交易,无外乎三种交付方法:直飞、空运、海运。直飞便捷省事,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空运则需拆卸组装,费时费力;海运虽说运力强大,但步骤繁琐,更适合特殊情况。苏-35SE这等大家伙,伊尔-76显然力不从心,安-124运输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一次运一架,效率不高。况且,俄罗斯与伊朗相距不远,为何舍近求远,不选择直飞呢?德国航空杂志《Flug Revue》的报道似乎给出了答案:伊朗坚持在本土组装,难道是为了日后自主生产,甚至仿制?这倒也解释了安-124的出现。
“波斯雄狮”的无奈:老旧战机能否再战?
在最近的伊朗航展上,F-14A和F-4这些老古董依然是主角。四十年的光阴,它们早已老骥伏枥,却依然是伊朗空军的中流砥柱,这不能不说是种无奈。伊朗并非没有尝试过更新换代,米格-29的引进就是例证。但由于种种原因,米格-29在伊朗空军中存在感极低,几乎销声匿迹。如今,苏-35SE的到来,或将彻底改变伊朗空军的命运,F-14A和米格-29的时代即将落幕。
伊朗空军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坎坷。几十年的技术封锁和武器禁运,让这个曾经的地区强国在军事领域步履维艰。面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压力,伊朗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空中力量。苏-35SE的到来,无疑为伊朗空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一款双发重型战斗机,苏-35SE拥有强大的作战性能和改进潜力,远超歼-10CE和“枭龙”。尽管航电和雷达略有不足,但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伊朗空军而言,依然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回想当年,雅克-130教练机交付伊朗时,可是相当高调。而这次苏-35SE的交付,伊朗却异常低调,甚至可以说是秘而不宣,生怕走漏了风声。这其中的谨慎,或许与巴基斯坦“爱立眼”预警机被袭事件有关,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毕竟,重金购置的苏-35SE,是伊朗空军的未来,不容有失。
苏-35SE的到来,对伊朗空军而言,绝不仅仅是换装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伊朗空军现代化的重启,也预示着伊朗在地区军事格局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波斯侧卫”将成为伊朗空军的新名片,在中东的天空中翱翔。
伊朗能否利用这次机会,建立起苏-35SE的生产线,实现自主生产,甚至仿制,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苏-35SE的到来,都将为伊朗空军带来新的希望,让这支曾经辉煌的空中力量,重新焕发生机。
未来,“波斯侧卫”将如何融入伊朗空军的作战体系?伊朗又将如何利用这款先进战机,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利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