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物,似乎无不在展示着不竭的生命力。从浩瀚星空到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它们都在无休止地运动,演绎着宇宙的宏大乐章。人们曾梦想有一种设备,名为“永动机”,能像这些自然之物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但遗憾的是,在现行的自然法则下,这种构想被判定为不可能实现,相关专利申请亦被官方机构摒弃。
然而,如果你环顾四周,那些无时无刻不在移动的分子,难道不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吗?是什么赋予了它们无止尽的活力?
在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永动机”的定义。
永动机大抵分为两类。不过,通常我们所讨论的永动机,是指第一类——一种不需要外来能量即可持续输出机械功的装置。
在一段相当漫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永动机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当这一概念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潮。
然而,遗憾的是,所有尝试制造永动机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那么,为何我们无法打造出真正的永动机呢?
首先,让我们探讨第一类永动机。此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该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它只是在不同形式或物体之间转换。
如果没有外界能量输入,任何设备都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输出机械功,因为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摩擦会将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而第二类永动机,是可以从自然界的海水或空气中持续吸取热量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尽管这类永动机并未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它却违背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二是无法从单一热源获取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不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永动机,它们的核心特征在于“做功”。换言之,判断一个装置是否为永动机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做功,而非是否在运动。实际上,“运动”与“做功”并无必然联系,而“永动机”一词的真正含义也并非指永远运动的机器。
当我们澄清了永动机的含义,再来探讨分子为何能够永不停歇地进行无规则运动就容易理解了。
我们知道,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也即布朗运动,由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1826年通过观察水中花粉颗粒的运动所发现。
分子作为保持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它们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通常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隙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因此气体流动性大,易于压缩。而液体分子间间隙较小,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和斥力,液体分子会在平衡位置进行无规则运动。当液体分子间距离缩短,斥力显现,使得液体不易被压缩。
固体分子间间隙极小,分子间作用力极大,只能在固定位置进行无规则运动,故固体具有固定形态。
当物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剧,间隙增大。因此,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被称作热运动。
而分子本身携带的能量,使得它们遵循力学和统计规律进行运动,众多分子的集体运动呈现出无规则性。
理论上,只有在绝对零度下,分子才停止运动。但现实中,由于绝对零度只是理论值,实际温度总高于绝对零度,故分子始终保持运动状态。
此前我们提到,永动机的概念与永恒的运动并无必然联系,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永动机的内涵与做功紧密相连,而与运动无直接关系。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永动机定义为永远运动的机器,那么宇宙间的任何物体,甚至包括我们自身,都将被视为永动机。
然而,这是对永动机概念的误解。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并不涉及做功,它们只是进行热运动,所以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非永动机的定义。
或许有人疑惑,那些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物体所携带的能量究竟源自何方?
究其根源,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源于宇宙诞生之初的巨大能量——即宇宙大爆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宇宙大爆炸最初是纯粹的能量,随着冷却过程,逐渐形成了基本粒子,并演化出各种宏观物体。
而按照科学家的预测,在未来极其遥远的时期,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宇宙的熵将达到最大,届时所有物体将衰变为光子和轻子,宇宙将处于完全的热力学平衡状态,没有能量交换发生。这种状态象征着宇宙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