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地产七十年

连云港大话楼市 2019-09-26 15:27:17

70年记录了一代人的生活,也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70年来,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连云港地产行业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改革创新、激扬奋进的动人故事。这70年,一大批人成为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改变了城市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70年来,连云港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开放前夕3.6㎡提升到50㎡;住房从能挡风雨的基本形式扩大到环境、教育、医疗等多功能一体化社区形式;住宅从最初的自建自住为主发展成商品住宅、保障住宅、公租住宅等形式多样化的供给方式;城乡居民住房从草房变瓦房,平房变楼房,砖木变钢混,从陋巷危房到高楼华宇....无不折射出连云港住房及房地产业厚重的建设史和发展史。

现在,我们回顾连云港地产行业70年的发展历程,回忆那些人那些事,用这个小小的缩影来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壹  住房背景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是没有房地产这个概念的,人们对于房子最真实的居住体验只有四个字:凑合着住。

从1949到1978年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头,中国还处于吃饱穿暖的大追求上,30年间,在住宅上的投资加起来也不过374亿,每年人均住房投资连10元都不到,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积不仅没有增长,甚至比30年前还要少0.9平方米。

那时,由于住房资源严重不足,又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于是诞生了福利分房制度。福利房由政府盖,分配对象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已婚家庭。其属于公房,面积偏小,无法转卖,限制转租,但它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租金低廉。总体上来讲,福利房的供应规模非常小,很多人拿到房子时小孩都能上中学了。

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逐渐拉开。

1980年,邓公将房子定义为商品,于是,房地产开始萌芽,向着一个产业的方向进军。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很多人在80年代后仍被那股阴霾笼罩,始终不敢踏足房地产行业。

直至1984年,作为关乎民生“衣、食、住、行”四大问题中的一个,房地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才被肯定。

1987年,被设为经济特区长达8年之久的深圳首次进行公开土地拍卖,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同时也像一剂催化剂,使房地产产业在祖国大江南北开始发酵。

贰   从无到有

1980年1月8日,深圳市房地产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84年,连云港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简称市建开公司)成立,也是连云港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

1985年,市建开公司在新浦站南路拆除的原运煤小铁道沿途、填平水沟,建起17幢点式住宅楼开启了连云港市商品房开发的先河。

1985-1987年,连云港商品房施工面积28.7万平米,先后开发建设南小区、东小区、西小区和北小区。这些小区不太注重环境,没有物业,户型结构单一,面积偏小,多以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为主。由于1984-1988年连云港尚未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处于福利分房阶段。这几个小区算是连云港第一批“贵胄之家”,聚集着连云港较早一批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官员。

1988年3月,连云港市住房制度改革及其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全市城镇住房改革正式启动。

80年代普通职工的工资大概是二三十块,面对动辄上万总价的房子只能“望房兴叹”。为了提高老百姓购房意愿和能力,国家在90年代初借鉴了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连云港从1992年7月1日起,交纳建房公积金、公房提租补贴、新建公房定金和优惠售房等一系列措施在市区全面实行。

1993年,优惠出售公有住房的标准价是300元/㎡;1995年,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的成本价为616元/㎡;1997年,公有住房每平米价格为710元。

同段时间,为了扩大住房规模,截至到1992年底又开发了海宁小区、沈圩小区、常乐新村、青岛花园、极美苑等住宅小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领域一直是双管齐下,双轨并行,商品房市场建立了,但是福利房依然存在,而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不少普通人希望加大福利房供给,以平抑商品房的价格。1998年7月,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中国房改的标志性文件明确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这意味着沿袭了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结束了,中国房改走向全面市场化。同年12月,连云港全市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建立货币化住房分配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起步运行,新的住房体制初步确立。

1999年开始,随着《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的颁布执行,全市房地产开始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房地产开发的形式也转变为开发企业独立开发为主。

叁   高速发展

2000年后,连云港商品房开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01年,连云港开发用地有协议转让转变为挂牌出让,引进更多的房企公平竞争,形成了大开发的态势,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产品品质等大幅提升。造就了万润、东盛、港利、苍梧、同科等本土实力房企,也吸引了碧桂园、金辉、恒大、保利、绿地等外来实力品牌房企。

商品房开发已经形成产业化、并成为独立的重要经济门类。已开发的小区遍布全市,商品房开发从一般档次,扩展到多档次、高档次,出现花园别墅、风景区及度假场所也得到开发建设。从外观上,越来越讲究建筑风格和外立面特色。由早先的行列式规划、兵营式排列、火柴盒式建筑单体转变为欧陆风情、新古典主义、新中式等风格,比如早先的华阳丽娜、苍梧小区,现在的同科汇丰国际、四季金辉等。内部设施方面,小区生活、娱乐、建设、休闲等配套应有尽有。物业方面,由90年代初的原产权单位自建自营自管方式演变为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更专业、市场化的物业服务。

如今,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手段以及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05年后,连云港房地产开发投资显著增速。2010年,连云港房地产投资额为132亿,约是1996的44倍。2017年,连云港房地产投资额为275亿,是1996年的62倍。商品房销售,2003年首破10万方大关,2007破20万方大关,2017年超60万方。

在通货膨胀和“夜壶手段”的刺激下,连云港商品房价格虽然有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但整体趋势是向上的。1990年,连云港房价为530元/㎡;1994年,连云港房价破千元,1088元/㎡;2004年,房价破2千元;2011年,连云港房价5195元/㎡;2017年,房价是6825元/㎡。房价的上涨,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住房条件,另一方面就是——过快的涨幅让百姓生活成本攀高,并激发群众的逐利特性。

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连云港商品房市场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4年迎来三次寒冬:楼市成交惨淡,房价下降,土地市场熄火。

回环往复,十多年间,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彼此惺惺相惜。寒来暑往,不管两只手如何对战,夹在中间的老百姓自然成为了房价买单的东家。

一只手抓商品房开发,一只手抓保障房建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连云港于1995年实行政府划拨土地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当年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以中低收入,人均居住面积不到6㎡及以下的住房困难户为主。1996年,启动安居工程建设,按建设成本价出售。2004年,连云港市区首个政府集中投资的经济适用房茗馨花园开工建设。

从“有住的”迈向“住得好”,连云港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正走在更安全、更高效、更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截至到目前,连云港已开发建设茗馨花园、茗昇花园、茗怡花园、茗泰花园等多个经济适用房。除了经济适用房,连云港还推行廉租房制度并于1999年4月开始实施,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结语:

2016年,国家首提“房住不炒”。经历过黄金白银时代的房地产,地位突然从大奶沦为烧火丫头。

毋庸置疑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风云变幻后,房地产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换而言之,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七十年的房地产发展史,诉说了国民经济的曲折。这里,充斥着权和利的相互碰撞,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洞见了社会,知晓了人性。

或许不会再有一个行业如房地产这般,具有超强的粘连性和渗透性,其所涉及领域之多,与民生之相关,任何时候,有可能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 阅读:596
评论列表
  • 2019-09-26 19:19

    扯什么犊子,连云港低于一万多的房价你买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