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原荆州地区行政面积过大,天门、潜江、沔阳(后改为仙桃)陆续脱离荆州。为了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对这一区域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这三个地方在当时省内发展较好,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体育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省直管的方式更有利于它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和速度,避免了由其他地级市代管可能带来的一些限制或协调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在宜荆荆、武汉城市圈夹缝中的仙桃、天门、潜江的发展,面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困境。主要原因就当前三者的经济体量很难组建新的地级市,随着国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地级市管理规定的出台,成立江汉市已经基本不可能,而且武汉实施“东进”战略重点发展武鄂黄黄都市圈。与此同时,宜荆荆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处在两大城市圈夹缝中的天门、潜江、仙桃三地面临五大尴尬,有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尴尬一、经济发展层面
1.产业竞争压力增大
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宜荆荆和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而天仙潜不在这些城市圈之内,在争取产业项目时,缺乏城市圈内部协同发展的助力。例如在招商引资方面,同一产业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落户城市圈内的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政策倾斜以及更广阔的市场辐射范围。这使得天仙潜在产业发展上往往需要独自面对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巨大。
以纺织产业为例,武汉城市圈内可能已经形成了从棉花种植、纺织加工到服装制作的完整产业链,并且有政策支持其集群发展。宜荆荆在现代化工产业发展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上下游的链条,协同发展。天仙潜如果想要发展纺织产业,既要面临城市圈内成熟产业集群的竞争,又难以享受到类似的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协同带来的成本优势。
2.经济辐射带动受限
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周边城市有着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宜荆荆城市圈内部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经济互动和带动关系。天仙潜由于被排除在这些城市圈之外,难以充分接收这种辐射带动效应。
比如在技术溢出方面,武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其研发成果往往会优先在城市圈内进行转化和推广。荆州作为湖北第二大高教资源城市,产学研地方转化同样成效显著。天仙潜距离这种技术创新源相对较远,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成果来推动本地产业的技术升级,导致本地经济发展在技术创新驱动方面相对滞后。
尴尬二、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
1.交通规划边缘化
城市圈的交通规划通常以城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为重点。宜荆荆和武汉城市圈在规划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时,会优先考虑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天仙潜不在其中,可能会被边缘化。例如在铁路建设规划中,可能会优先布局连接武汉与宜荆荆城市圈内城市的铁路线路,而天仙潜的铁路线路规划可能会滞后或者线路密度较低。这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出行便利性,也不利于货物运输和区域间的经济交流。
2.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难
城市圈内的城市可以共同投资建设和共享一些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能源供应设施等,比如宜荆荆已经在着手规划圈内高铁和高速环线。天仙潜由于不属于这两个城市圈,无法参与到这种共建共享模式中。就污水处理设施而言,城市圈内的城市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大型的、高效的污水处理厂,共同承担建设和运营成本。而天仙潜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且运营效率可能相对较低。
尴尬三、资源与要素流动层面
1.人才流失加剧
城市圈对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圈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宜荆荆、武汉城市圈可以凭借其中心城市武汉的高校资源、科研资源吸引大量人才,并在城市圈内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共享。宜荆荆和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由于有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更好的城市公共服务,对天仙潜的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例如,天仙潜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多会选择到武汉或者宜荆荆城市圈内的城市就业,因为那里有更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更高的薪资待遇。这导致天仙潜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缺乏人才支撑,发展动力受到一定影响。
2.资源整合受阻
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城市圈内部的城市可以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天仙潜由于不在城市圈范围内,难以参与到这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以土地资源为例,宜荆荆和武汉城市圈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10月23日,宜荆荆都市圈首个跨市州“飞地”项目——湖北迅盛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12吨半导体级硅烷特气项目,在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开工。为加快推进“当枝松宜东”县域融合发展,宜昌宜都和荆州松滋两地创新探索共建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是宜都市的“飞地园区”,位于松滋市临港工业园,与宜都化工园接壤。天仙潜在土地资源整合方面只能局限于本地范围,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协同,难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
尴尬四、区域协作层面
1.产业协同困难
在宜荆州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之间往往存在着较为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例如武汉的汽车产业、光电子产业可以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关系。然而天仙潜被排除在外,使得它们难以直接融入这种大规模的区域产业协同网络。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武汉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众多,如果天仙潜能够融入城市圈,就有机会为这些整车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扩大自身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附加值。
宜荆荆三地积极推动产业同链。例如位于荆州与宜昌交界处的松滋,其所在片区是全国磷化工、磷复肥企业集聚地。近两年,松滋吸引了史丹利、云图控股等龙头企业落户。其中史丹利与湖北宜化强强联手,投资110亿元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该项目的原料在宜昌,生产在松滋,同时与荆门宁德时代也互为合作伙伴,片区产业形成同链、互为补充的态势,有利于相互成就、做大做强。宜荆荆三地联合申报“磷系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将推动宜昌磷化工、荆州煤化工、荆门石油化工等磷化工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由于天仙潜不在城市圈内,它们只能寻求其他的合作模式,成本相对较高且合作机会相对较少。
2.资源共享受限
城市圈内的城市可以共享一些基础设施资源,如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等。武汉作为区域的交通枢纽城市,其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完善。宜荆州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可以借助武汉的交通优势进行货物运输、人员流动等。 比如,为推动都市圈互联互通,宜荆荆共同签订了《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深化宜荆荆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备忘录》,谋划综合交通项目408个,总投资9057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将完成投资4305亿元。有98个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涉及荆州,总投资2412亿元。根据三年行动方案,今年底,宜荆荆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将基本形成,都市圈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初步实现宜荆荆都市圈机场一体化运行、长江内河港口联动发展。
天仙潜不在其中,就无法便捷地共享这些资源。例如,在物流配送方面,可能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物流中转中心,而不能直接利用城市圈内已有的高效物流网络,导致物流成本增加,货物运输时效性降低。
尴尬五、政策与规划层面
1.区域政策辐射弱
城市圈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区域政策的支持,如土地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宜荆州武汉城市圈内部的城市能够优先受益于这些政策,促进自身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天仙潜由于不在城市圈内,难以享受到这类区域政策带来的直接红利。例如,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城市圈内可能会有更灵活的土地规划政策,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而天仙潜只能遵循一般的县级市土地政策,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受到更多限制。
2.发展规划边缘化
区域发展规划往往以城市圈为单位进行整体布局。宜荆州和武汉城市圈在规划中会侧重于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布局,如交通线路规划、产业园区布局等。天仙潜被排除在这种规划之外,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上可能会缺乏与周边大城市的宏观对接。例如在交通规划上,可能不会被优先考虑纳入连接城市圈的快速交通网络,从而影响其与大城市的互联互通。
此外,在民生互保方面,通过加快构建宜荆荆数据共享、信息互通“高速桥梁”枢纽工程,宜荆荆目前已经实现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10类常用证照、高频证照互认共享;公安、市场监管、不动产登记、公积金互认互贷等638个事项实现圈内通办,2023年累计办理“跨域通办”事项2.82万余件。由于天仙潜不在城市圈内,它们只能寻求其他的合作模式,成本相对较高且合作机会相对较少。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协作区、城市集群以及城市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态势愈发复杂多变。以往那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就如同孤舟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漂泊,很难抵御狂风巨浪的冲击,已经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掀起多大的风浪。相反,抱团协作发展成为了引领潮流的必然选择,就如同群雁齐飞,相互借力,方能飞得更高更远。
而处在宜荆荆、武汉城市圈这两大颇具影响力的城市圈夹缝中的天门、潜江、仙桃三地,在资源分配、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尴尬的局面。这种种因素使得天门、潜江、仙桃三地有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它们迫切需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和决心,以创新的思维去寻找新的发展定位和思路。比如,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互补合作;或者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早日破局,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