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前言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除了自身才干超群,无不有着时代的助推。乱世中群雄并起,宛如百蛟走水,群鲤争潮。
能否一跃化龙,全看能不能看穿时代将在何时何处推自己一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又都会选择不同的方法。
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思考和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判断时代会如何发展,譬如毛主席。还有的人则依靠旁人的判断,作为自己做决定的准则,譬如蒋介石。
蒋介石的依靠旁人,还不单单是指望专家学者对政府发展做建议,而是依靠一些风水大师或民间异人来下判断。
在蒋介石的一生中,这样的情况还真是不在少数。
落发为尼蒋介石的迷信思想,其实从他母亲王采玉那一辈开始就早有预兆,毕竟孩子们总是从最亲近的父母那里学到未来几十年中将要践行的处事原则。
王采玉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中,她的父亲王有则就是当地最大的地主以及最大的商人。即便是太平天国,也未能伤害到他家的产业,反倒因此而让王有则扩大了势力。
当时都传说太平天国马上就要打过来了,百姓们尤其是地主富商们都人心惶惶。王有则发现这是一个机遇,便站出来自掏腰包,组建了地方团练。
团练名义上是地方安保力量,其实在商人出资之后,类似于一种私人武装了。有了武装力量之后,王有则更是毫无畏惧地压榨别的商人地主,家产很快就大幅度增加。
家境不同之后,王有则对女儿的安排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过去他只想着女儿随便嫁个人家就好,可是如今可不能把女儿嫁给穷小子了,必须是个门当户对的亲家,才能让王家更加富庶。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王有则对王采玉的培养更加上心。在女性大多都没有受教育权利的年代,王有则就把女儿送去了私塾,教她念四书五经。
有教育基础的女孩子才更有机会嫁入那些书香门第。当然,只有家中有举人长辈的才算得上书香。其实王有则就是希望攀上乡绅阶级的高枝。
王采玉十四岁那年,家门口来了一个游方道士,向王有则求一碗水。这类人物,王有则向来是不敢拒绝的。虽说他们大多是骗子,可他也不敢赌某一个会不会有真本事。于是他给道士倒了一碗水,还给了一些银元。
道士接过东西道谢,然后说道:“我看你女儿面相非凡,送她一句话。见竹则殁,落发为尼,见草则发,子孙乘龙。”说完就走了。
每一个上门的道士都会留一句话,王有则也没在意。不过王采玉却是记在了心里,因为这句话是送给她的。
到了要嫁人的年纪,王有则却把这句话记起来了。“见竹则殁,我们这儿是葛竹村,那就绝对不能找同村的了。”他就拜托媒人,留意一下别村的有没有合适人选。
最终选定了旁村一个姓竺的年轻人,祖父曾经当过举人,父亲也中了秀才。王有则非常满意,交换名帖之后就把女儿嫁了过去。
王采玉在竺家的生活还算是幸福,夫婿是个脾气温和,知书达理的人。两人还生育了一个孩子。可惜那年遇上了疫病,丈夫和儿子都死了。
王采玉心碎欲绝,想起了道士的那句话:“见竺则殁。自己光记着葛竹村的竹,却忘了竺也是竹呀。这下前句应验了,自己也只能落发为尼了。”
于是王采玉就上山找到了当地的尼姑庙,落发做了比丘尼。
遇草则发不过王有则当然不同意女儿出家。当了尼姑,那自己前面十几年的培养不都白费了吗?于是他经常上山去找女儿,劝说她回家。
自然,他不会说是为了让女儿改嫁,而是声称自己和妻子都很想女儿,希望她念在父母年事已高的份上还俗回家。
王采玉本就不是真的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左右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女,选择出家也只是由于丈夫和儿子一朝身死的悲伤,外加上对道士话语的迷信。
父亲游说过几遍之后,她的心思也动摇了。自己确实是落发为尼了,道士也没有说要一辈子做尼姑,毕竟后半句还是子孙乘龙呢,尼姑哪来的子孙。
于是她就顺梯下,从山上回到了家里。
回家之后,王有则虽然想把女儿再许配一户人家,可是也急不得。毕竟头发还没长出来,光头女孩算不上好看。
在家中休养了一年多,王采玉总算长出了一头秀发,面容也因为在家吃好喝好而重新恢复了光彩。
这时,王有则也开始琢磨着为女儿再寻一门亲事。他找到了侄子王贤东。王贤东当时在玉泰盐铺里当掌柜,认识不少达官贵人。
不过王贤东也为难:“采玉妹子已经嫁过一次人,绝不可能再嫁给乡绅豪门。这样,我找个富商家,您看怎么样?”
王有则当然没有异议,能和富商联姻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在王贤东的撮合之下,20岁的王采玉嫁给了44岁的蒋肇聪。
当然,也不是正妻,而是第三填方。
蒋家的生意比王家大多了,家里成百上千亩的良田,还有着盐产。蒋肇聪就在溪口镇上经营着玉泰盐铺,是王贤东的东家,正因如此才能把两人撮合到一起。
王采玉和蒋肇聪结婚两年之后,生下了儿子蒋介石。虽然蒋肇聪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十一岁的长子,可那个年代谁会嫌自己儿子多呢?
更不用说蒋家真的有一大笔家产可以给儿子们继承。因此蒋介石自打出生以后,就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日常的吃穿用度基本都是当地最高的消费水平,也因此养成了他骄奢淫逸的性格。
可惜在蒋介石八岁那年,父亲蒋肇聪因病去世了。当家人溘然长逝,剩下的子孙们就开始争着分家产。
长子蒋介卿本就是个花花公子,第一时间就闹着要分家。蒋介石是次子,年纪又小,宗族长老们就也给他分了不少的财产。
年仅三十岁的王采玉,一下子就获得了比她父亲奋斗一生还有多的财富。这时她又想起了道士的那句话:“见草则发。”真是没错啊,可是子孙乘龙要什么时候才能应验呢?
子孙乘龙遗憾的是王采玉并没能看到子孙乘龙的景象,不过她倒是见证了孙子蒋经国的出生和婴儿时期。
1921年,王采玉去世,此时的蒋介石还是个混迹孙中山革命团队中的排头兵,声名不显,远远看不出日后能够当上国民党的委员长。
直到孙中山逝世之后,1927年的蒋介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发动四一二运动,把共产党从北伐军中清除了出去。
与此同时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运动,成立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对立,国民党眼瞅着就到了分裂的边缘。
此时冯玉祥站了出来,他本来就处于夹缝之中两边不沾。他提议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放下派系隔阂,立刻停止宁汉之争,继续共同北伐。
不过蒋介石并不想响应冯玉祥的号召,此时他占据绝对优势,如果同意宁汉合流,不仅意味着向汪精卫低头,同时凭白提高了冯玉祥的声望。
于是在1927年6月,南京方面一边继续准备北伐事宜,一边指责汪精卫在武汉的统治。
分裂之下,北伐军队进展相当受阻,7月份的时候,被击溃的孙传芳在张宗昌的帮助下又拉起了一支部队,反攻津浦铁路,占领了徐州。
北上的蒋介石不得不收缩防线,退守南京。北伐失利使得本就是临时夺得统治权的蒋介石在军中威信大降,许多墙头草一派的将领纷纷出面质疑蒋介石的统治。
李宗仁更是联络白崇禧,率领部队反对蒋介石,要求他下台。与此同时,武汉的汪精卫也瞅准了蒋介石的弱点,通电全国将领起兵讨蒋。
何应钦等人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此时却也不愿站出来表示支持。前段时间还分外风光的蒋介石一时间竟然落入了众叛亲离的境遇。
就在蒋介石愁眉不展之际,一名道士找上了门。原本蒋介石想将他赶出去,这道士却说:“当年你外祖父给了我一碗水,我给了他一句话。如今我也有一句话要送给你。”
蒋介石闻言大喜,母亲一次次地告诉他这个道人的故事,他对道士有着绝对的信任。道人说道:“以退为进,便遇风云。”
蒋介石听了他的话,当即有了主意。8月13日,他便宣布自己下野,然后前往日本和各界交际。
他下野之后,国民党的冲突就落到了李宗仁和汪精卫头上。在一番扯皮之后,最终还是选择蒋介石出面主政,上任总司令,彻底获得对国民党的全盘掌控。
撤退台湾之后,蒋经国也逐步开始接手国民政府的事务。等蒋介石逝世,蒋经国就继任接班,真正应验了子孙乘龙的话语。
结语蒋介石的行为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因为没有突破时代的局限,故而只能一时扭转他的选择,却不能避免他的灭亡。
正是因为蒋介石不把人民放在心里,却始终相信这些莫须有之迷信思想,才导致了自己的最终覆灭。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讨论。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被深究。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蒋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