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要卸磨杀驴,逼死陆逊?

曹子涵 2025-02-18 21:13:20

陆逊这人真是有意思,从纨绔子弟到东吴大将,这人生简直跟坐过山车似的。孙权对他又爱又恨,最后还把人给整死了,这剧情比电视剧还狗血。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历史里的那些事儿。

孙策第一眼看到陆逊就觉得这小子不一般。可能是直觉吧,反正就是觉得这人以后能成大事。于是孙策就亲自教导陆逊,让他读书练武。这么一来,陆逊还真就变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要是没有孙策慧眼识珠,陆逊可能这辈子就是个纨绔子弟了。

孙策这人挺有意思的,看人特准。他不光看出了陆逊的潜力,还能因材施教。这说明孙策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教育家。要是放在现代,孙策说不定能开个培训班,专门帮那些富二代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过话说回来,孙策教导陆逊也不全是为了陆逊好。他肯定也是想为自己培养人才。毕竟在那个乱世,谁手下能多几个得力干将,谁就能多几分胜算。孙策这么做,既是为了陆逊,也是为了自己。

陆逊能遇到孙策这样的伯乐,运气确实不错。要是换了别人,可能就把陆逊当成免费劳动力使唤了。不过陆逊自己也够争气,短短几年就成了文武全才。这说明陆逊本来就是块好料子,只是以前没人发现罢了。

孙策教导陆逊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现代的师徒制。孙策手把手教陆逊,陆逊也没辜负孙策的期望。这种关系挺好的,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建立感情。可惜后来孙策死得早,不然说不定东吴的历史会完全不一样。

孙权接替兄长孙策掌权后,也对陆逊赞不绝口。他可能觉得陆逊是个可造之才,所以一直很器重他。不过孙权这人多疑,对陆逊的态度时好时坏。有时候觉得陆逊是个好帮手,有时候又怀疑陆逊会反。

孙权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其实挺伤人的。陆逊为东吴立下那么多功劳,结果还是被怀疑。这说明在权力场上,功劳不是保命符。有时候功劳越大,反而越危险。因为君主会怕你功高盖主。

不过话说回来,孙权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他是靠打打杀杀起家的,知道权力有多脆弱。每天晚上睡觉前,他可能都在想:我的宝座安全吗这种心理压力,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变化,其实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需要陆逊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怕陆逊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种矛盾,可能是很多君主都会面临的问题。

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候陆逊已经是东吴的重臣了。他向孙权献计,说关羽骄傲自满,正是出击的好时机。孙权听了很赞同,就派陆逊去打关羽。

关羽可是万人啊,一般人听到要跟关羽打仗,估计腿都软了。但陆逊不怕,他可能觉得关羽虽然厉害,但也有弱点。而且陆逊可能也想借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结果陆逊还真就打赢了。他不仅击退了关羽,还占领了荆州。这一仗打得漂亮,让孙权高兴坏了。孙权二话不说就封陆逊为右都护,这可是仅次于孙权的高官。

陆逊能打败关羽,说明他确实有两下子。他可能是发现了关羽的弱点,然后针对性地制定了战略。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陆逊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也为东吴赢得了重要的战略资源。

不过话说回来,陆逊打败关羽这事儿,可能也埋下了祸根。因为功劳太大了,难免会引起孙权的猜忌。在那个时代,立了大功的将领往往下场都不太好。陆逊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但他可能觉得自己忠心耿耿,不会有事。

孙权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孙和和四儿子孙霸。按理说孙和应该继承皇位,但孙权觉得孙和性格软弱,做事优柔寡断。反而是小儿子孙霸,性格刚强,做事果断。孙权就想立孙霸为太子,但又怕违背传统。

这事儿闹得整个东吴朝堂都炸锅了。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孙和,一派支持孙霸。这下可好,朝廷里天天勾心斗角,搞得乌烟瘴气的。孙权也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天,孙权和大臣杨竺密谈,说要立孙霸为太子。这话被孙和的人偷听到了。孙和慌了,连夜找来陆逊的侄子陆胤商量对策。陆胤就建议让陆逊去劝劝孙权。

陆逊收到求助信,心想这事闹得,得去劝劝孙权。于是他给孙权写了封信,婉转地表达了对废黜太子的担忧。谁知这一劝,反而惹恼了孙权。孙权觉得陆逊多管闲事,干涉自己立太子。

这事儿说明,在权力的游戏里,有时候好心办坏事。陆逊可能是想劝孙权三思,但结果却把自己搭进去了。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臣子参与皇位继承的问题是很危险的。

孙权这人吧,说白了就是个巨婴。他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极度不安,总觉得有人要害他。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宝座安全吗这种心理状态,说实话挺可怜的。

孙权对功臣的提防到了病态的地步。他总是觉得,那些立下大功的将领们,迟早有一天会反过来吞噬他。有一次,孙权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被大将吕蒙砍了头。醒来后,他惊出一身冷汗,立马下令削减了吕蒙的兵权。

再来看看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变化。当初,他对陆逊可是赞不绝口,甚至亲自为陆逊写下天资聪颖,美德显著,有盖世之功褒奖。可随着陆逊的功劳越来越大,孙权心里的不安也越来越强。

孙权开始觉得,陆逊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曹操,而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汉献帝。当陆逊插二宫之争孙权的妄想症达到了顶峰。他认为,陆逊此举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

于是,孙权开始了一系列针对陆逊的打压行动。他频繁派人责问陆逊,给陆逊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陆逊在这种高压下郁郁而终。而孙权,则在除掉这个腹大患了一口气。

假如陆逊没死,东吴的历史会不会改写这个问题,恐怕连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也难以回答。但我们不妨来做个大胆的推测。

首先,如果陆逊活着,他很可能会继续在军事上发挥作用。要知道,陆逊可是有火烧连营样的神操作在身的。如果他能继续为东吴出谋划策,说不定能改变后来被司马昭灭国的命运。

其次,陆逊的存在可能会平衡东吴的政治生态。孙权晚年昏庸,朝政日渐混乱。如果有陆逊这样的老臣在,或许能够稳定局势,为东吴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

最后,陆逊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三格局的走向。要知道,陆逊可是曾经击败过关羽、诸葛亮这样的名将的。如果他能够继续在军事上发挥作用,说不定能够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

当然,这些都只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陆逊不死,东吴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陆逊的离去,无疑是东吴的一大损失。

回顾整个故事,我们不禁要问: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究竟值几何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杀害功臣。而陆逊,虽然一心为国,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不禁让人深思: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中,我们应该如何保全自己,又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能都要根据自己的处境和信念来做出选择。

0 阅读: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