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时分,我信步走在桂林的街头上,当逛到叠彩区的观音阁时,我看到了一个稀奇的门店,门店的招牌上,赫然写着几个红色大字《鹦舞歌舞厅》。

之所以觉得稀奇,是因为歌舞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能在KYV横行的年代看到它,确实让人有些意外,有些惊喜。
这间歌舞厅所处位置,其前身是以前的《叠彩电影院》,现在这座电影院早已关门歇业。

放眼整座桂林城,以舞厅形式在营业的门店,可能也就是独此一家吧?不知道这是博取眼球?还是念旧?主打一个情怀?
还真别说,到此消遣的客人还是挺多的,我只是站立一会儿功夫,就看到陆陆续续有客人进入了歌舞厅。

说实在话,以前的歌舞厅在八九十年代,是一种比较前卫,时尚的娱乐场所。
那时候的人们,在歌舞厅里品尝着美酒,亦是听着歌,亦是唱着歌,还迈着欢快的舞步,跳着美妙的舞姿,大家都一起“群魔共舞”,实为当时的一大特色。
老桂林人都知道,在九十年代时,在中山中路汽车站到火车站的中间,有一个歌舞厅,叫做《隐山歌舞厅》,彼时的桂林市民们都喜欢进入里面唱歌,跳舞,喝着茶,品尝美酒,现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了一座便捷酒店。
九十年代初,还记得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叫做《海马歌舞厅》,可见歌舞厅是那个年代娱乐消费的主流。
歌舞厅兴许就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娱乐的升级,歌舞厅后来渐渐被迪吧,酒吧,还有现在风靡的KTV所取代。
无论你现在走在那座城市的街头,几难再见到歌舞厅这种门店,看到了兴许就是一种运气,一种不经意间的偶遇。
其实歌舞厅被取代,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吧?在歌舞厅里娱乐,虽然是十分热闹,但是没有私密空间(如包厢之类的),大家都是挤在一个偌大的歌厅里听歌,唱歌,跳舞,没有独属自己的空间,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KTV的出现,却恰恰相反,在大家娱乐时,可以开设自己的包厢,一群人在独属的空间里可以尽情的歌唱,肆意的摇摆,欢快地摇着骰子……而外人却对包厢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可见现代人是多么注重隐私,多么渴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歌舞厅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它被时代所抛弃就是顺理成章了。
此刻,我也想进入《鹦舞歌舞厅》里,重温一下九十年代的“温情”。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总有一些事物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忆消失了的歌舞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