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已然84岁高龄了,可身体依旧很有活力呢。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宏大的志向,那就是北伐中原,进而实现一统江山的伟业。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消息传了过来,这个消息可让梁武帝觉得特别“兴奋”,原来是侯景前来投奔他了。
侯景此人呢,在东魏时期那可是一员名将。他的势力范围可不小,占据着河南的十三郡之地呢。并且,他手下还掌控着十几万的大军,兵力颇为雄厚。就因为这样,高澄对他十分忌惮,时刻都得提防着侯景,毕竟他的实力摆在那儿,不容小觑。
高澄和侯景之间的矛盾那可是相当尖锐,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侯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决定去投奔宇文泰。可宇文泰呢,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其实并不真心想要接纳侯景,而是想着让侯景去和高澄那边对抗,借此消耗高澄的兵马,好让自己能坐收渔翁之利。
慕容绍宗在后面紧紧追击,而此时宇文泰对待侯景的态度也显得缺乏足够的诚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侯景觉得再待下去也没什么好结果,于是干脆就选择投奔南朝梁去了。
侯景这个人啊,那是相当桀骜不驯的,性格张狂得很呢。当时啊,朝中的大臣们可都极力反对让侯景来归附,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侯景就好比是一匹恶狼,要是把他给引进来,那可就是引狼入室啦,肯定没什么好事。可是呢,梁武帝却不这么想。他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而且呢,还惦记着侯景手下的那些兵马呢。就因为这两个原因,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让侯景归顺过来。
侯景当时可是手握十万大军呢,而且还占据着河南的十三郡之地。在梁武帝看来,要是这一大片势力范围能够归属到南朝的版图当中来,那可真的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梁武帝心里就怀揣着这样美好的想法呢。
想当年啊,陈庆之曾经进行过北伐之事呢,可结果并没有能够在其中占到什么便宜。而如今呢,侯景居然主动前来投降了,这难道不像是上天的一种安排、一种旨意吗?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梁武帝那心里可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啊,满心欢喜之下,便做出了决定,要接纳侯景这个人呢。
侯景所带来的那份“见面礼”,那可真是相当丰厚啊。不过呢,要想顺顺利利地把这份丰厚的“见面礼”拿到手,那就得派兵去接应才行。这是为啥呢?原来啊,高澄可不愿意让侯景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带走”河南这块地方,所以呢,高澄就派兵去追击侯景了,这也就导致侯景要拿到那份丰厚“见面礼”变得没那么容易了,必须得有接应的兵力才行呢。
东魏的骑兵那可都是十分厉害的,他们能征惯战,在战场上表现得骁勇无敌呢。而且,慕容绍宗还是极为少见的名将哦,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去接应的话,到底该派谁去才合适?这时候,梁武帝经过考虑,选择了贞阳侯萧渊明去承担这个接应的任务啦。
萧渊明打仗到底厉不厉害呢?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哦。萧渊明这人有个癖好,那就是特别喜欢饮酒,常常一整天都喝得醉醺醺的,就跟烂泥似的瘫在那儿。而且,他还特别刚愎自用呢,完全听不进去部将们给他提的那些意见。
情况更为不妙的是,萧渊明这个人压根就不曾有过任何战斗方面的经验,在军事能力这块实在是不怎么样。然而呢,即便如此,这却并不妨碍萧渊明当上三军的主帅哦。为啥他能当上呢?就是因为他乃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就凭借着这层亲属关系,他便担起了三军主帅的重任呢。
在南朝时期啊,那可是涌现出了不少名将呢,其中羊侃就是一位非常能打仗的将领。不过呢,梁武帝对他却始终不太放心。这是为啥呢?原来啊,从南朝宋那个时候开始,皇上们就有这么个想法,觉得外姓的将领是信不过的,相比之下,还是自家人更靠谱、更值得信赖,所以梁武帝对羊侃这样的外姓名将存有戒心也就不奇怪啦。
在公元547年的时候,萧渊明率领着规模庞大的十万大军开启了北伐之旅,而羊侃呢,也一同随军出征啦。当时梁军心里有着明确的目标哦,那就是要去打败慕容绍宗,进而成功接管河南这片区域。
萧渊明来到了徐州,随后便展开了进攻行动。然而,当时徐州的守军力量颇为薄弱,面对来势汹汹的进攻,实在难以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于是,守军们只能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把城墙守得严严实实的,不让敌军有可乘之机。同时,还实行了坚壁清野的做法,将城外周边地区的物资尽可能地转移或藏匿起来,避免为敌军所用,并且坚决拒绝出城与敌军交战,以此来尽力抵御萧渊明的进攻,守护徐州城。
萧渊明做出了一项作战部署,那就是下令让士兵们去挖掘壕沟,同时还要构筑起坝堤,目的是拦住水流,以此来准备实施水攻战术。而对面的守军呢,采取了龟缩在城内不出来迎战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梁军这边进行工事建造的过程十分顺利,那些士兵们齐心协力地劳作,没过多长时间,所修筑的堤坝就顺利完工了。
羊侃向萧渊明提出建议,说道:“您看啊,现在慕容绍宗还没有到达这里呢,而咱们这边相关的工事都已经完成啦。在这样的时机下,咱们应该马上发动水攻行动哦。通过用水去淹没徐州城,如此一来,就很有机会能够成功夺取这座城池呢。”
徐州对于梁军来说意义重大,如果能够将其拿下,那可是好处多多呢。一方面,梁军就此便拥有了一个前进的基地,这就好比在前方有了一个稳固的据点,对于后续的军事行动能提供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呢,还能够凭借徐州这个据点给侯景给予有力的支持,这可真是一件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萧渊明却拒绝了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
之前不是说好了要采用水攻的策略吗,可到最后为什么却没有付诸实行呢?这就得说到萧渊明了,他,在军事方面着实是缺乏应有的头脑。他满心想着的是不通过实际作战,就能让敌人屈服,也就是妄图凭借一些其他手段,而非真刀真枪地去打仗来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所以这水攻的计划也就被搁置一旁,没能实施起来了。
在萧渊明的看法里,当时徐州已然被敌军重重合围起来了,城中的守军面对这样的局势,迟早都是要选择投降的。他心里还琢磨着,如果采用水攻的办法去攻打徐州的话,那可就会把徐州城给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要知道,他可是想着从徐州城里劫掠财富的呢,要是徐州城被破坏了,那显然是对他劫掠财富这件事极为不利的。
萧渊明做出了挖掘堤坝这样的举动,可这仅仅是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罢了,并不是真的要将其投入实际使用当中。就因为他这么干,实在是愚蠢到了极点,直接致使梁军一下子就陷入到了极为被动的局面里呢。
当得知徐州已经陷入被围困的困境时,慕容绍宗迅速行动起来,以极快的速度赶来进行增援。他赶到之后,便在徐州城的城北精心布置好了作战的阵势,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而另一边呢,侯景当时是在河南那个地方。面对徐州被围的情况,他却并没有前来增援梁军。就这样,两边各自按照自己的情况去行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协同配合的局面。
羊侃可是一位名将,他心里十分清楚,慕容绍宗这个人打仗非常厉害,很能打。而且,东魏的骑兵那更是强悍无比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和对方展开正面的决战,那么梁军是肯定会失败的,这一点羊侃心里很明白,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有句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特定的形势下,羊侃就依据这一理念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建议。当时的情况是,慕容绍宗还处于立足未稳的状态,羊侃经过分析后觉得,在这样的时机下,应当主动出击,而且要发起极为猛烈的进攻,只有这样去做,才有可能实现逆袭,最终获得成功呢。
萧渊明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压根就没把慕容绍宗放在眼里,不觉得慕容绍宗有多能打仗,甚至还说羊侃是胆小怯懦呢。就因为这样的情况,羊侃就向萧渊明提出请求,希望能率领自己手下那三千人的兵马,到堤坝上去驻守,就是想着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的话,也好提前有所防备。
侯景并没有亲自前来给予支持,反而是派人过来传达了有关慕容绍宗战术方面的情况。来人告知说:“慕容绍宗有个常用的战术手段,那就是先把敌人引诱到我方所预设的深处区域,然后再在那里设下埋伏进行攻击,这可是慕容家族一直以来颇为擅长的看家本事。所以呢,你们可千万不要轻易地就去冒险行事。”
萧渊明全然不把任何劝告放在心上,他每天就只知道饮酒作乐呢,还专门搭建起戏台子,尽情地在那儿享受。在萧渊明的想法里,曾经陈庆之仅仅带着区区七千兵马,就能够在北魏的地盘上纵横驰骋,把北魏打得落花流水呢。他琢磨着,自己如今可是手握十万大军,这兵力可比陈庆之当年雄厚多了,那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所以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啦。
萧渊明这人没什么见识和谋略,所以慕容绍宗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不慌不忙地进行各种安排部署。安排妥当之后呢,慕容绍宗还派出军队渡过河去,主动向对方发起挑战呢。
梁军所处的时期,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太平日子,不过呢,其步兵的战斗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在面对敌军时,他们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了严整的方阵来迎接战斗。当东魏的骑兵气势汹汹地冲过来时,梁军步兵毫不畏惧,凭借着方阵的紧密配合以及自身顽强的战斗意志,与东魏骑兵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成功地杀退了东魏骑兵,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慕容绍宗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面对这种情况,梁军这边其实也有不少厉害的人物,他们并没有轻易就脱离方阵,保持着相对谨慎的态势。然而,萧渊明这个人却一心想着建立大功,好大喜功的他完全不顾众多将领的反对意见,十分强硬地命令部队去追击敌军。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厮杀之后,梁军的状况十分惨烈,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了,就连萧渊明也没能逃脱,被对方给俘虏了去。而羊侃呢,他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参与对敌军的追击行动,而是选择带领自己的队伍结成战阵,有条不紊地进行撤退,就这样,他们顺利地回到了江南之地。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梁军遭遇了极为惨重的失败,整个军队都覆灭了。这可把侯景给吓得不轻,心里头那是惊恐万分,就像惊弓之鸟一般。面对这样的局势,他也没别的办法了,只能拼命地去加固自己的营垒,试图凭借着这加固后的营垒,来顽强地抵抗慕容绍宗所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以此来争取一线生机呢。
侯景这个人,那可是相当厉害呢,不但特别能打仗,而且还极具计谋。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坚守在自己的营垒之中,不管慕容绍宗使出什么样的法子去挑战他,侯景始终都稳守不出。就那么死死地守在营垒里面,任慕容绍宗怎么折腾,他就是不出来迎战。
过了半个月的时间,侯景这边突然有了行动,只见他指挥着手下的士兵径直杀了出来。这些士兵的样子颇为特别,全都光着膀子,每人手里紧紧握着一把短刀。他们一冲过来,就专盯着对方的脚跟部位去砍杀,而且在砍杀的过程中,头都不抬一下。这一番操作可把东魏的士兵给弄懵了,完全搞不清楚侯景他们这是玩的哪一出,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好呢。
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可把东魏的士兵们给吓得懵住了,完全不知所措。就在这个当口,侯景瞅准了时机,顺势就对东魏士兵发起了极为猛烈的攻击。而东魏这边负责应对的慕容绍宗呢,在如此激烈的战斗情况下,渐渐就有些招架不住了。这不,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慕容绍宗一个没稳住,竟然从马上坠落了下来。还好,他身边的士兵反应够快,赶忙跑过去把他给拉了回来,这才让他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场可能要命的劫难。
侯景可是有着不小的能耐,这能耐大到让慕容绍宗心里十分忌惮呢。不过呢,慕容绍宗也不是毫无办法,他经过一番琢磨,还真就找到了能够克制侯景的方法。当时侯景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粮食不够充足啦。慕容绍宗瞅准了这个情况,于是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打算和侯景打持久战,通过这种方式来比拼消耗,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侯景在面对诸多状况时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他手下的那些部将呢,也纷纷选择了投降,这对侯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就在这个时候,慕容绍宗抓住时机,再次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侯景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最后身边仅仅只剩下了800人,形势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极为严峻了。
慕容绍宗对侯景展开了追击行动,而且是紧追不放、穷追到底。在这个过程中,侯景特意派人给慕容绍宗传了这样一番话,他说:“你得好好想想,要是我侯景死了,那高澄可不会继续留着你呢。只有我还活着,你在他那儿才会有存在的价值。”
慕容绍宗和尔朱荣是表亲关系呢。高欢、高澄这父子俩啊,虽说也会任用慕容绍宗,可心里对他还是存有防备之意的。而对于高氏父子的这份防备心思,慕容绍宗自己心里其实也是清楚明白的。
慕容绍宗当时没有继续追击下去,就这样,侯景抓住机会成功逃到了南朝梁那边。而到了南朝梁之后,梁武帝把侯景安置在了寿阳这个地方。
梁武帝这一回可真是够让人惊讶的。他在一场战事当中,竟然损失了多达十万的大军呢,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然而,最后他仅仅得到了侯景这么一个人。可别小瞧了这个侯景,他就如同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一般,给梁武帝后续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危机呢。不得不说,梁武帝这一番操作,真的是让人感觉挺不可思议的,仿佛是做了一笔极其不划算的“买卖”。
萧渊明在战场上不幸被俘虏了,这可让梁武帝揪心不已呢。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嘛,他哪里舍得萧渊明在敌营受苦。于是呢,梁武帝就开始和东魏那边有了往来沟通,心想着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把萧渊明弄回江南来。甚至呢,他琢磨着哪怕用侯景去和东魏做交换,只要能换回萧渊明,那也是可以考虑的呢。
在徐州之战这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当中,侯景这个人可算是把南朝那虚弱的内里给瞧得透透的啦。这还不算完呢,他向人家求婚吧,结果还遭到了拒绝,心里头肯定憋了一肚子气。而就在这个时候,梁武帝居然还想着要把侯景给“送回”东魏去呢。要知道,对于侯景来说,这可就相当于断了他的活路,他在这种情况下,那肯定是没法接受的。
在公元54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侯景在寿阳这个地方起兵造反啦。他带着足足有8000人的兵马队伍,气势汹汹地朝着金陵的方向直扑而去。这时候呢,有个叫萧正德的人,他居然给侯景当起了带路的,就因为有他这么一帮忙,侯景一路上那叫一个顺利,没费多大劲儿就把金陵的外城给拿下了。之后呢,侯景便顺势将台城给围困起来了,整个局势一下子就变得十分紧张啦。
梁武帝下达了勤王的诏令,期望各方力量前来救援。然而,那些萧氏诸侯们却各怀心思,他们都盼着侯景能把梁武帝以及太子萧纲给除掉。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一来就方便自己去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本应响应勤王号召、奋力作战的军队,根本就没有使出全力。他们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懈怠,这就使得侯景一路势如破竹,最后成功攻破了城池。而梁武帝呢,在城破之后,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处境,最终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在梁武帝离世之后,侯景先是册立萧纲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侯景之后竟然狠心地将萧纲杀害了。萧纲一死,侯景紧接着又立萧栋登上皇位。可没过多久,侯景再次做出惊人之举,他把萧栋给废掉了,而后自己登上皇位,宣布自立为帝,就这样将政权彻底掌控在自己手中。
湘东王萧绎在历经一番与兄弟间的争斗并成功胜出之后,便着手筹备对侯景发起进攻之事。彼时,萧绎麾下有两位得力的部将,分别是王僧辩和陈霸先。在攻打侯景的过程中,这两位部将表现得极为英勇,他们毫不畏惧地在战场上奋勇拼杀。而侯景一方呢,面对王僧辩、陈霸先所率军队的强劲攻势,可谓是连战皆败,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侯景落得个极为凄惨的下场,竟然被自己的部下给杀死了。
萧绎在一系列的局势发展下取得了胜利,进而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南朝梁的皇帝,也就是梁元帝。不过呢,在这一过程中,南朝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原本属于南朝的淮南地区、襄阳地区,还有四川等地,都失去了掌控。如此一来,南朝的疆域就变得十分狭小、薄弱了,整体的实力也大打折扣,在这样的局面下,它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和北朝去相互抗衡啦。
话说在那个时候,梁元帝面临着一些局势上的压力,为了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把都城迁到荆州去。与此同时呢,他安排了王僧辩和陈霸先这两个人,让他们驻守在金陵,也就是当时的建康城。可没想到的是,之后宇文泰率领军队开始向南出征了。这宇文泰的军队实力颇为强劲呢,一路南下,居然成功攻克了荆州。而梁元帝呢,在荆州城被攻克之后,陷入了绝境,最后竟然选择了自焚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梁元帝离世之后,北齐皇帝高洋凭借自身强大的武力施加压力,强行护送萧渊明回到江南地区,并扶持其登上皇位称帝。面对这样的情形,王僧辩和陈霸先所拥有的兵力相对而言比较匮乏,根本不足以与北齐的势力相抗衡,所以他们二人在这种局势下,不敢贸然进行反抗,只能暂且接受这一局面。
就这样,在经历了被俘虏长达8年的漫长时光之后,萧渊明当上了南朝梁的第五位皇帝。而随着这一情况的出现,王僧辩和陈霸先二人之间的矛盾也紧接着产生了。
当时负责迎接萧渊明的人是王僧辩。面对高洋,陈霸先不敢公然表示反对,然而,他心里对此事是有想法的,并且把这份不满都归结到了王僧辩身上。就因为这样的缘由,陈霸先便借着这个由头,对王僧辩发动了突然袭击,最终将王僧辩给处死了。
萧渊明登上皇位后,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被废掉了皇帝之位。之后呢,高洋出面了,他向陈霸先提出要求,意思是让陈霸先做事别太出格,得赶紧把萧渊明送回到北齐这边来,通过这样的举动,也好表示一下陈霸先方面的诚意。
陈霸先面对当时的情况,实在是没办法当面说出“不”字。要知道,当时萧渊明本是要怎样怎样的情况,可谁能想到呢,就在第二年,萧渊明突然就因病离世了,结果就没能回到北齐去。而陈霸先这边呢,他心里很清楚局势,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在那个阶段,他选择暂时对北齐表示臣服,毕竟各种形势摆在那呢,他可不敢轻易就和北齐把关系搞僵,把脸皮给撕破,所以就维持着这样一种相对谨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