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日本地图,看到北海道附近的北方四岛标注为“俄占”,而邻近的库页岛却未如此标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根据《雅塔尔协定》和《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677号》,日本领土仅限于本州、北海道、四国和九州及其周边岛屿。按此规定,北海道附近的北方四岛不应属于日本,但地图上却标注为“俄占”。同样,库页岛也被苏联占领,为何不标注“俄占”?这是否表明我们与日本关系密切,为其打抱不平?然而,同期苏联占领的库页岛却没有类似标注。这令人费解。让我们一起探究历史真相。要理解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库页岛和北方四岛的历史背景。
千岛群岛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之间,东北至西南走向。靠近北海道的国后岛、色丹岛、択捉岛和齿舞群岛,日本称其为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其为南千岛群岛。这些岛屿现由俄罗斯实际控制,但日本声称拥有主权。
自1760年起,俄罗斯渔船频繁前往千岛群岛,沙俄也从堪察加半岛南下入侵。1801年,日本开始从北海道北上开发千岛群岛。当地土著居民分别受俄、日管理。为避免岛屿纠纷,两国决定划分千岛群岛。1855年2月7日,俄罗斯和日本在日本下田长乐 寺签署《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瓜分千岛群岛。两国以択捉岛与得抚岛之间的海峡为界:海峡以南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归日本,设行政区;海峡以北的北千岛群岛归俄罗斯。
1855年,千岛群岛划界后,5年内形势改变。沙俄迫使清朝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日本对此不满,声称库页岛有其份额,因岛上南部有日籍居民,要求沙俄撤出。面对强硬的日本,沙俄虽感紧张但仍坚持不撤。经过多轮谈判,直至1875年,双方签署《库页岛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根据条约,库页岛归属俄罗斯,千岛群岛全部归属日本,北千岛群岛正式并入日本版图,日本领土向北延伸至距堪察加半岛仅11公里的占守岛。
1875年至1945年的70年间,千岛群岛由日本管辖。二战末期,苏联于1945年8月18日对千岛群岛发起进攻。在堪察加半岛附近的占守岛爆发了激烈战斗。日军在收到天皇的投降命令后投降。苏军随后南下,于1945年9月2日占领齿舞群岛,至此千岛群岛战役结束,千岛群岛至今仍由苏联控制。
1860年后,库页岛不再属于清朝。1875年,《库页岛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使全岛归属沙俄。然而,随着日本实力增强,两国矛盾加剧,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追溯到1900年,沙俄侵占清朝大量领土并入侵东北,意图占领朝鲜半岛,此举激怒了日本。1904至1905年间,双方爆发日俄战争,沙俄战败,损失惨重。1905年,双方签署《朴茨茅斯和约》,沙俄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并撤出东北。
1917年沙俄覆灭后,日本占领了库页岛,统治8年后,因苏联崛起,日本撤至北纬50度以南,继续遵守《朴茨茅斯和约》。1945年8月11日,苏联发动库页岛战役,短暂战斗后,双方于8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苏联占领库页岛全境。
1951年,日美签订《旧金山和约》,日本放弃《朴茨茅斯和约》后的领土,包括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但未明确千岛群岛的具体范围。1956年,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共同宣言》,但未达成共识,日本坚持“北方四岛”的主权。作为有契约精神的国家,中国遵守平等条约。我们标注北方四岛为俄占,因为千岛群岛曾是日本领土,通过平等谈判获得,符合契约原则。若日本主张整个千岛群岛,我们会相应标注。至于库页岛,其南部在1905年通过《朴茨茅斯和约》被日本占有,因该条约不平等且非自愿,中国不支持。因此,我们不会标注库页岛为俄占。二战后,日本保住大部分领土,仅与韩国有竹岛争议,与俄罗斯有北方四岛争议,作为战败国已属幸运。中国热爱和平,尊重平等条约,致力于维护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