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了第一次大授衔仪式。这次大授衔中共授予了包括大家熟悉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在内一千多位将军。
而对于这些将军的授衔,中央军委事前也有着详细的规则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其中有一条就是已经转业到地方任职的同志不再授衔。但是这其中也不是没有例外,阎红彦将军便是其中一个。
当时的阎红彦已经转任地方职务,也没有了军队级别,但是对于他毛主席却坚持认为“上将名单要有阎红彦”,就这样阎红彦最终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毛主席为何坚持要给阎红彦评上将军衔,这其中又有何缘由?
阎红彦生于1909年,老家是陕西安定县瓦窑堡。
出生于贫苦农家,又逢动荡年月,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自幼阎红彦便吃尽了苦头,只读了半年私塾,至于种地、烧砖都干过。11岁时,他独自外出谋生,在军阀王宝民岳父家干活又横遭毒打,之后几年也只得过上了打短工维持生计的日子。
1924年,阎红彦遇到了人生中的转折点。彼时李象九招兵,阎红彦报名入伍,当起了他的勤务兵,而在李象九入团入党后深受影响的他也在次年加入了共产党。
投身于革命之后,阎红彦也不断立下战功,职务上也不断擢升。
1931年,阎红彦与吴岱峰等创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支工农红军,并出任大队长等职务。
1932年,阎红彦出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参与创建了陕甘工农红军、开辟陕甘苏区。
后他又先后在察哈尔、河北等省委军委工作。而在自苏联学习归来后,他又担任了红军沿河游击司令等职务。
抗战时期,他率部奔赴抗日战场,担任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第3团团长、警备1旅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转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期间参加了邯郸战役和定陶战役,在豫北战斗中立下大功,全歼敌军暂编第3纵队,俘虏了孙殿英。之后他又跟着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大别山打游击,经历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
1948年它参加了郑州战役和淮海战役,在全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他担任了二野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他从北方一直打到南方,全国多个省份都有他战斗过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生产建设工作,大量干部被安排到地方上。毛主席也明确表示“以后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一律不评军衔。” 1952年,阎红彦被任命为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重庆市市委第一书记,没有任何军队职务。
如果按照1955年授衔的相关评选标准,凡是转业到地方的干部且没有兼任军事职务的话,不能参与授衔。而这也是为什么邓小平、李运昌和程子华等人未授予军衔的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给阎红彦授衔显然也不符合相关的规定,即便是退一步讲,要给阎红彦授衔,授予上将军衔似乎也不妥。当时拟授上将的都是谁呢?正兵团级的36位将军中也才不过有33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阎红彦担任的最高职务也就是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应该定为准兵团级干部,可以评中将,不符合上将标准。
那么为何毛主席却坚持要给他授予上将军衔呢?
他之所以被评为上将,和当时在评选工作时遇到的一个特殊情况有关。
考虑到长征会师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全国最终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以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应该选拔一位优秀的陕北红军代表人物。虽然因为规模较小,陕北红军方面授予元帅、大将都是不妥的,但有一位上将却是有必要的。毕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有将领获得了元帅、大将和上将军衔。
最终经过反复讨论,阎红彦就成为了最适合的人选。此前谢子长和刘志丹都已经牺牲,至于贺晋年等干部则因为高岗的事情受到牵连不能评为上将被低授,反观阎红彦则是历史清白(在1942年高岗想成立陕北师中坚持了中央指示,反对高岗),功勋、资历也够。
如是阎红彦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实考虑到吕正操、韦国清、陈再道几人都是副兵团级也被评为了上将,从这里讲授予阎红彦将军上将军衔也不是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