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糖似乎无处不在。从清晨的一杯咖啡到午后的一块点心,从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饮料到餐桌上的各种美食,糖以各种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糖的危害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那么,糖到底有害吗?为什么没有被禁止,反而越来越多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这个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糖的诱惑:人为什么喜欢吃糖,糖是成瘾物吗?世界肥胖联合会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显示,我国成人和儿童肥胖上升率位居世界前列。而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中,糖和甜味剂的消费量达到人均每年99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吃糖呢?
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工业化进程越落后的国家与地区,糖的消费量普遍越低,而发达国家嗜糖与肥胖问题则肉眼可见。糖在本质上是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产品,量产廉价、随处可得。但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的是,糖似乎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研究认为:糖具有成瘾性。
我们摄入糖后,血糖上升,舌头和胃肠道上的甜味受体就会向大脑传递信息,触发大脑的奖励机制,释放让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
就像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肥宅水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杯。
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精神科学家塞尔日・艾哈迈德做过一个老鼠实验,老鼠们对含糖液体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并且越喝越多。当糖水供应减少甚至断绝时,老鼠会表现出典型的成瘾性行为,如焦虑、不安、烦躁等。
人类喜欢糖是刻在基因里的。
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喜欢甜味是因为易消化且能迅速补充能量的糖类通常带有天然的甜味,对糖和甜味剂的内在渴望是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
毕竟那些讨厌甜味而拒绝吃下浆果的人都饿死了,能活下来并延续基因的都是嗜糖的。
此外糖瘾往往更隐蔽,上瘾于无形。酒喝多了会让人眩晕,大脑会提醒我们停止摄入,但糖不仅不会让人恶心呕吐上头,还会欺骗大脑再来点。
而且糖瘾不像其他瘾,不会给别人带来危害,这让很多人对糖上瘾而不自知。
糖的历史:从健康食品到“甜蜜的毒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糖厂的广告将糖描绘成健康食品、美容利器、小孩的快乐源泉,甚至是减肥食品。糖被宣传为能提供及时能量,帮人们避开“发胖时间”,还能让人精力充沛且降低食欲,使人性变得甜美,缓解疲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研究逐渐揭示了糖的另一面。
2010年,美国饮食协会文章表示,果糖与肥胖、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度相关。2012年,《Nature》杂志上刊登《关于糖有毒》的事实。
2022年,华西医院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过度摄入膳食糖会增加45种疾病的风险。
尽管如此,今天的超市里几乎80%以上的食物里都含有糖,全球食糖需求量也来到历史新高,约等于每人每天要吃进60g食糖,远超人的实际需要。
糖的危害:肥胖、疾病与健康风险糖的过量摄入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
首先,糖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糖还会影响牙齿健康,导致龋齿等问题。长期高糖饮食还可能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
然而,尽管糖的危害已经被广泛认知,但为什么它没有被禁止呢?
这主要是因为糖在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糖不仅可以增加食品的甜度,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质地和色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糖还可以起到保鲜、防腐等作用。
因此食品生产商们大量使用糖,以满足消费者对口感和美味的需求。
如何应对“糖瘾”的挑战?面对糖带来的健康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个人应该提高对糖的认识,了解糖的危害,控制糖的摄入量。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减少饮料、糕点、糖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满足身体对甜味的需求。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糖的监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限制食品中糖的添加量,加强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中的糖含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的认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方便食品、快餐和加工食品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糖。
此外,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糖的消费。广告和营销活动不断地向人们灌输糖的美味和快乐,让人们难以抗拒糖的诱惑。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美食图片和分享也让人们对含糖食品产生了更多的渴望。
我们需要反思现代饮食习惯,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口感和美味。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烹饪食物,使用天然的食材,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同时,我们也可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减少糖对身体的危害。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