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博物馆
邯郸是青铜铭文里淬炼三千年的燕赵脊梁,邯郸是磁山陶罐中窖藏八千载的华夏记忆;邯郸是胡服骑射时激荡风云的变法图新;邯郸是响堂山佛光点亮北朝石窟艺术星空的永恒灯塔,邯郸是一座等你三千的古城。
今天,就让我们就带领大家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邯郸博物馆,通过精美的文物来了解邯郸的璀璨历史。
“甘丹”风华
邯郸博物馆“甘丹风华”展厅以通史的形式,通过不同的精品文物向游客展示了邯郸历史文化的变迁。
从旧石器时代新桥遗址到近代,重点呈现了磁山文化、赵国历史、汉代文物等,体现邯郸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深厚底蕴。

深腹筒形陶盂、鸟首形陶支脚 新石器时代 武安磁山遺址出土
约8000年前,邯郸磁山先民创造了磁山文化,饲养家畜、种粟、贮粮,使邯郸成为史前粟黍之乡。
磁山遗址位于武安洺河流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出土器物中以直壁筒形陶盂和鸟首形陶支脚最具特色。
陶盂和陶支脚为磁山文化中的炊具。它们与后来釜、鼎、甗、鬲等器型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现代锅灶的“始祖”,为磁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人面纹石雕和指甲纹带钮陶盖器 后冈一期 赵窑遗址出土
后冈一期文化(公元前4500—前3500年)在河北武安赵窑遗址南部偏东区域被发现,其环壕遗迹系河北首次发现。
赵窑遗址于1960年被调查发现,同年发掘出该文化及商周遗存,清理22座商代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石等文物。其中以人面纹石雕和指甲纹器物最为独特。

青铜马 战国 赵王陵二号墓出土
商代时,邯郸为畿辅之地,属商王直接统治区域。西周时属卫国,后归晋国。战国时,邯郸先为赵国别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此,邯郸成为赵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八代君主,至秦灭赵(前228年)始止。
这三匹形态各异的青铜马出土于赵王陵,是邯郸博物馆的首席镇馆之宝,它们比著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约400年。这组战国青铜马不仅是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而且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

透雕螭龙纹金牌饰 战国 赵王陵二号墓出土
赵王陵位于邯郸西北紫山东麓丘陵地带,背靠紫山,左右邻洛河、输元河,由五座坐西向东的陵丘组成,含陵台、封土、寝殿等主要建筑元素。
这块战国透雕夔龙纹金牌饰,高4厘米、长7.2厘米,为金铜合金(含金量40%)铸造而成,出土于赵王陵二号墓。金牌饰设计巧妙,不仅有对称的螭龙纹饰,而且背面还有穿鼻,边框更疑有先秦铭文,这些都体现赵文化“胡服骑射”改革的服饰变革。
透雕夔龙纹金牌饰源于鄂尔多斯青铜牌饰,主体纹饰却是华夏传统螭龙纹,是中原农耕文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重要历史艺术价值,而且也是邯郸博物馆第二件镇馆之宝。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长15.5厘米,由鎏金铜龙、虎与青玉玉龙组成。铜龙饰卷云纹,玉龙饰谷纹,铜虎含红玛瑙珠、造型张力十足。其工艺之精湛,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手工业发达,而且也是历史的见证。
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长11.3厘米、宽8.1厘米,体型硕大,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它不仅是特殊场合使用的礼仪用器,而且也是战国玉带钩中的孤品。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和红玛瑙带钩同属国家一级文物,同为邯郸博物馆第三、第四件镇馆之宝。

汉代邯郸为冀州重镇,西汉初为赵国都,曾封诸王。文景时期历经叛乱与改制,后为郡治所。
东汉仍为冀州治所,经济繁荣,是“五都”之一,手工业(冶铁、纺织)发达,商业兴盛,延续战国以来的重要城市地位,直至汉末渐趋平稳。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 东汉 张庄桥汉墓出土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高28.3厘米,口径36厘米,盘径47.7 ,高8.5厘米,重1075克,是来自东汉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其由酒樽盖、酒樽和托盘组成,通体鎏银镂金,镶嵌绿松石和水晶珠,为皇室所用。
托盘底部刻有纪年铭文,记录了铸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的缘由,时间、地点、铸造工匠等。
这件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不仅是东汉时期官方制造的顶级作品,同时也是邯郸博物馆的第五件镇馆之宝。

刻度天禄架铜熨斗 东汉 邯郸市张庄桥东汉墓中出土
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张庄桥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文物——刻度天禄架铜熨斗。此器支架细长,顶端装饰有寓意天赐福禄和礼仪功能的似欲腾空的天禄瑞兽。
熨斗通体翠绿,在熨斗直柄处蚀刻有12寸刻度,以圆圈组合表示尺寸,方便使用者掌握熨烫的力度范围。东汉刻度天禄架铜熨斗不仅实用,且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见证了古人的智慧,是邯郸博物馆的第六件镇馆之宝。
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
魏晋南北朝时,邯郸先属魏郡,后为南北政权争夺要地,战乱频繁,邺城(今邯郸临漳)因位居战略要冲,成为东魏、北齐都城,繁华一时。隋唐时期,邯郸属洺州、磁州,虽非都城,但凭借交通优势,手工业、商业渐兴,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佛教汉代传入,魏晋南北朝兴盛。北朝时邺城为北方佛教中心,留下南北响堂山石窟等,创“北齐样式”影响后世。隋唐时佛教造像艺术成熟,类型丰富、时代特征鲜明,达巅峰。

王元景造弥勒像 东魏 2012年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500 - 538年),孝文帝改革后佛像全面汉化,面容、衣饰呈汉族特征,秀骨清像尤为突出。东魏造像承北魏晚期,细部有变,肉髻扁平、人物圆润、体格粗壮,袈裟竖直厚重,区别于北魏外撇样式。
王元景弥勒造像主尊为弥勒佛,身侧有两弟子和两胁侍菩萨,背面雕刻有佛传故事“白马吻足”。

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 唐代 长乐寺遗址出土
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仅8厘米高,罗汉眉弯眼眯,张嘴露舌,笑容可掬,神态治愈,展现唐代佛教造像艺术。为邯郸博物馆第七件镇馆之宝。
磁州窑瓷器陈列
宋朝时,邯郸属河北西路,大名府(今邯郸大名)为北宋陪都,称“北京”,商贸繁荣。元朝归广平路,为区域行政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邯郸属广平府,农业、手工业发展,大名府仍为重要城镇,近代因京汉铁路贯通,邯郸逐渐成为交通要地,奠定现代城市基础。

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创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纹饰质朴,民间色彩浓郁,器型丰富。元代延续生产,胎质较粗,纹饰趋于简化。
明清时虽官窑兴盛,磁州窑仍以民窑为主,工艺传承中融入地方特色,坚守民间实用风格,为中国陶瓷史留下独特民窑体系印记。

白地黑花“渔樵”民谣长方枕 元代
此瓷枕出土于磁县东艾口,长42厘米。枕前墙绘折枝五瓣花、枕后墙绘缠枝牡丹。枕左侧有“滏源王家造”提款,枕面书“渔樵”民谣,风格淳厚质朴,为邯郸博物第八件镇馆之宝。

青花褐彩妇人枕
清末青花褐彩妇人枕,长39厘米、高20.5厘米。妇人侧卧枕书,眉清目秀,着蓝衣红裤、三寸金莲清末装束。腰腹凹陷作枕面,实用美观统一,色彩艳丽、形象生动。
总结: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战国赵文化文物为核心,兼具汉代皇室珍品与唐代佛教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更生动诠释了邯郸作为赵文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