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众所周知,打更是古代城市晚上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在许多以古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打更人手里提着灯笼,时不时的敲击几下铜锣,并且嘴上还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然而,不少人都会产生疑惑,难道大半夜敲锣打鼓不嫌吵吗?其实不然,因为打更人在古代的作用十分重要,当大家真的了解完打更人的存在后,相信一定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事实上,关于打更的说法有很多,比如驱鬼纳福,或者是吓唬晚上小偷盗贼,但最靠谱的莫过于给百姓在晚上提供时间服务。
毕竟古代的夜晚十分苦难与漫长,普通百姓难以判断时间。为了帮助人们安排生活起居,在中国古代便发明了打更这一夜间报时制度。
要知道,更夫这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他们通常整夜工作到天亮,无论酷暑严寒仍然坚守岗位,可谓“十年如一日”。
为了准确报时,更夫需要制作并燃烧香料来计算时间,这需要巨大的经验与技巧。工作时,更夫手持特制的木锣,从入夜起每隔两个时辰便行走街道敲打更鼓,以报时提醒百姓。
随着夜晚时间的流逝,更鼓声也逐渐从强到弱。起初的七鼓是为提醒百姓回家,及时结束一天的劳作,九鼓则提示众人睡觉,城中渐次宁静。
至三更鼓声时,便是提醒百姓起床的时候了。这样人们便可按部就班,作息有序。若无打更制度,古人很难掌握时间,长此以往势必生物钟紊乱,影响身心。
不仅如此,打更制度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最初,打更仅在皇宫及官府实施,后逐渐推广到各城市。可以说,它折射出古代社会时间观念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守时的美德。
最为关键的是,古代城市的夜晚并不安宁。为了让百姓能够安稳入睡,更夫凭借着熟悉的街道和面孔,巡逻每条小巷,查看门户是否紧闭。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他有权将其带到衙门,甚至直接送入大牢。
如果遇到强盗行凶,更夫也可以敲锣呼救。熟悉的锣声会召唤街坊四邻前来支援,合力制服盗贼。而更夫与本地居民关系密切,大家情同手足。
因此,如果有更夫在夜间执勤时遇害,街坊四邻都会视为自己的责任。居民也会主动协助更夫巡逻,制止违法活动。为了奖励更夫的努力,官府会根据更夫制止案件和抓捕犯人的情况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
有了更夫在街头巡逻,百姓们才能安心入睡。若一夜无人看守,则强盗有机可乘,居民也不敢合眼。
更夫的工作维护了古代城市夜间的治安,让百姓们拥有了一夜好眠的保障。尽管更夫地位不高,但其担负的社会责任却十分重大。
另外,更夫经常喊得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其实是在提醒百姓要时刻警惕火灾的发生。因为古代民居多为木质结构,极易着火。
每到入夜,人们点燃蜡烛、油灯等明火照明。更夫便开始巡逻,提醒百姓注意火种,以防火灾。一旦发现火情,更夫会大力敲锣,呼唤邻里共同灭火。
据记载,宋代曾发生宿州大火,一夜之间烧毁民舍万余栋,临安大火更是烧毁民居三万家。很显然,有了更夫这位守护者,古代人们才能睡个安稳觉,第二天继续劳作生产。更夫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社会治安和秩序,无疑是古代城市夜晚的守护神。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洛阳城有两班更夫,每班更夫12人,分为5换,每更打120锣,每锣相隔大约2分钟。更夫们手持木锣和灯笼,穿梭在宽敞整齐的街道上。
洛阳夜晚时分,城中处处回荡着空灵的锣鸣,混杂着更夫们清亮的呐喊声,“三更归来四更起,五更睡觉六更起”。
宋代的更夫不仅要报时巡逻,还肩负起捕快的职责。更夫们或乘小车,或步行巡城,手持钢锥、绳索等捕快工具。一旦发现可疑人物,更夫就会上前盘问。如有作奸犯科之人,立即将其绳之以法。
宋代的徽宗皇帝还下令设置女更,担任报时、防火和缉捕盗贼的任务,穿着红衣的女更们成为了宋都夜晚的特色。
明清时期,更夫逐渐演变成兼职性质。更夫可以边打更边做其他工作,如小贩、店伙计等。他们三更天,就睡在打更的地方。等到第二天天亮,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此时的更夫报时已成为一种形式,真正维持夜间治安的任务则落在了童子等专职官吏的身上。
纵观古代几个朝代,更夫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措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如钟表般准时报时,如警察般巡逻捕快,让黑夜变得不再寂寞冷清,人们生活在他们报时的锣声中。
今人或许无法想象古代夜晚的辉煌与热闹,然而只要想到那熟悉的“更夫”二字,就能依稀看见穿梭街头的红衣人影,并听见遥远的锣声再次在夜空中回荡。
当今社会我们不再需要打更提醒时间,但那段历史已成瑰丽篇章,留在中华民族记忆长河中。我们应当缅怀古人创造智慧,尊重更夫这一古老而伟大的职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