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樊登

唐铺 2024-06-19 19:41:22

阅读不求快:一周消化1本书,一年精读52本书,1000本书单不如一套方法在手。吸收不求全:600页也能浓缩到50分钟,聪明地抓取核心内容就是为自己节省时间。3.知识不白学:创业、职场、亲子、科技、历史、哲学、艺术。教你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为了准备这个课程去买了三本关于危机公关的书。看完这三本书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了个危机公关的课程大纲。于是我就将那三本书的内容综合在一块儿,写了一个长长的PPT,就形成了一个危机公关的课程。这个课程我至少讲了十年。每讲一次能挣5000~10000块钱。而我买三本书一共花了百多块钱。投入产出比真的太高了。形成了体系化的内容后,我就可以把那几本书的内容反复地讲。大学里很多老师到现在还是讲20年前的案例,基本都是这几本书里的内容。他们就是看完这几本书以后,将其变成自己的课程继续讲。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针对性;第一、读书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很少随便找本书去读,读的一定是你需要的。第二、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读书所带来的收获是个性化的,能恰到好处的解决具体问题。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①事实;在科学语言里只有事实,只有每个人看到的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数据才可以进行分析、决策。②逻辑;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这些知识应该从小渗透。③批判性思维;要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保持怀疑态度,问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从事实到审辩式思维的循环。是在思维科学体系中不断训练的思维方式。“多向度的人”同时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与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讲书是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式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沉浸式学习跟观光式学习是对应的。观光式学习:“打卡”、“学得快忘得快”;沉浸式学习:沉浸在某个地方,某件事。完全自学。往往是目标导向的。沉浸式学习对思维成长的重要意义: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讲书是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认知天性》: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才能够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以讲书为目的的深度学习:讲书必备:架构是什么?开篇先说什么?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讲书带来的长期影响:结构和知识逻辑是相同的。 怎么选书?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被解读的?对读书的五大误解:1.读书无用?Keep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2.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核心: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果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有听过,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奇怪......这个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读不懂”绝对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的,自己能读懂的。遇到读不懂的书,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凡尔登湖》《小逻辑》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自修;第二句是共修;可以把读书当做一个很愉快的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更多人一起交流,大家共同进步,也有助于打破阅读的舒适圈。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读书这件事,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自然、活泼的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心态,把读书变成一辈子重要的事。选书原则:书和知识讲究价值。TIPS原则:T(Tools)是工具。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新的想法。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S(Scienticity)是科学性。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一定是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听书不是一个新行业,也不是知识付费的新行业,而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学习习惯的改变。教育和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我们有一套非常明确的体系。比如,这档节目里有人说英文,收视率肯定低;那档节目里如果有一个残疾人,收视率就会高。我们有一个粗略统计排序:残疾人>小孩>老人>女性,最没人看的是中年男人。 如果一本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 选书(TIPS)原则--电视追求的是收视率,书和知识讲究的是价值。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他说:“我就想看看你讲的是不是跟我看的重点一样,看看咱俩提炼的重点是不是一回事。”对比,他说:“我发现非常不一样,就是所有我画线的地方你几乎都没讲,但是你讲的那部分明显比我画线的地方重要。我说:“你画了什么他说:“我画的全是名言警句。他的做法是,比如看到“创业维艰,创业真正的顺境只有三天”这句话觉得好酷,就赶紧画下来。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推动了这个逻辑的进程吗?这句话论证了什么事吗?其实它只是看起来酷而已。所以,当你缺乏大局观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就只是书里的细枝末节。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怎么验证这个假设?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直至今日,我仍然信奉“不舒服”的读书原则,一本书读得太舒服了,反而容易故步自封。所以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买书来看,看不进去也要坚持。我是一个非常相信书的人,通过读书解惑,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哈佛苏联模式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以为是自己把学生教育成了精英。实际上真不是,这些人本来就是精英。 理性能力并不是学好数理化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有大量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观光式的学习,它的特点是“打卡”。这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下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表面看起来,每章都学会了,但是这样“学会”的结果可能是“学得快,忘得快”。 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 当我真的去准备讲一本书,我会把自己封闭在一间书房里,手机扔到其他房间,不让手机打扰我,并开始想:架构是什么开篇先说什么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如果想要训练自己的讲书能力,我建议大家先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比如每周给身边的人讲一本书,给亲戚、朋友或者闺蜜讲都可以。 讲解并分享一本书的过程要经历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讲书人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呢?第一,逻辑思维能力第一个是归纳法。就是你看到了n个正确的案例,于是判断第n+1个也是正确的。第二个是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所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都考上了清华大学,谁符合这个条件,谁就可以考上清华大学。举个例子,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演绎法本身也有一个小bug(缺点呢)。即大前提本身也是由归纳法的出来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会死“。第二,大局观大局观就是你拿起一本书以后,首先要知道这本书的大框架。要一步步地分析: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怎么验证这个假设?推理的过程是什么?怎么获得这个证据?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第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有三个:简介、幽默、说服力。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边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比如《勇敢的心》《阿甘正传》,优质电影里的台词和演员表演的节奏。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字作品。第四,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第五,爱充满热情,爱你的听众。 很多过去所谓的好公司慢慢地不行了,而坏公司慢慢地好起来了——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这些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反脆弱性,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好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但任何时候,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应该追求极致的科学性,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极致的科学性。我们应该看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学性的方向做努力。其中也有很多书是简单归纳型的,但前提是,在当时的科学背景和时代特征下,这本书归纳得不错。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再比如日野原重明的《活好》,作为百岁老人的作者不是科学家,他不需要建立一个学派,不需要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他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心得拿出来跟读者分享。读者读下来有感悟,有收获,就可以了。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另一个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1.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2.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3.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0 阅读:15

唐铺

简介:觉得生活苦了,就来铺里吃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