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锦宣
作为巴蜀传统文化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川剧承载着川渝两地人民的儿时记忆,凝结了川渝人民共同的文化乡愁。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举措相继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戏剧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新时代,面对文化市场化、消费主义浪潮、数字技术迭代冲击等影响,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川剧人才培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践行终身教育为方向,通过多元化途径联动院团、行业与市场聚集校政行企等各方资源,把在校学生、专业院团与群文工作者等全部视为传承人群进行培养教育,培养一批能够维系川剧艺术薪火相传、适应川剧事业时代发展的各层次人才,以戏曲新秀、领军人才与基层队伍的梯队建设持续释放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和亲和力,为川剧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积蓄力量,更好地推动四川文化大跨越、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一、供需对接,定制培养院团新生力量
众所周知,川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川剧院团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他们是传承川剧的关键,更是弘扬川剧的主力。但在新时代社会的快速迭代背景下,现如今川剧院团的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双重挑战。为了有效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矛盾,川剧的人才培养需要与院团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通过一体化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培育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新人。
1、联合院团,定制培养。传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合于技术应用能力极高的川剧人才培养,因此需要构建起校团双元主体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模式,精准对接院团人才需求,定制化培育新一代川剧人才。川剧院团采用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和院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深度融合共办川剧人才培养的“订单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将校训文化和剧团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例如,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开设戏曲表演(川剧)专业,共同培养川剧表演专业人才。
2、供需对接,一体育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为川剧院团培养人才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原则,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一方面,将学校招生与大师收徒相对应,针对院团需求招行当、定流派、选师承;另一方面,把教学与习艺相融合,以川剧剧目驱动实践教学,打造学校教育与院团传习一体化育人模式,“演学结合,课堂即舞台”。具体来说,由学校、院团和学生(或其家长)对“订单班”培养的川剧人才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从机制根本破解川剧教育的招生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在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满意度,不仅为川剧的艺术传承发展输送人才“活水”,还有效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对川剧界和教育界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作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A级示范专业点”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表演专业,已经为四川、云南、重庆等川剧院团和企事业文化队伍培养了四千余名新生力量,成为培养川剧人的重要摇篮。
二、融合贯通,高端培养行业拔尖人才
新时代新变化新可能,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厚历史文脉,开拓的是新时代戏曲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创造力。川剧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要始终保持对传统艺术的敬畏,通过扎实的苦练、严格的管理、舞台的历练夯实川剧的“手眼身法步”,培养高级别拔尖人才。
1、联接行业,突破瓶颈。人才兴则行业兴。人才繁荣,则川剧繁荣。为了突破拔尖人才短缺的瓶颈,川剧的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紧密联动,针对性选拔和高端培养代表性的传承人,打破发展障碍。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依托培养培训项目,遴选出技艺水平较高的川剧青年人才,并针对其开展分行当、分工种高层次、全方位综合研修,探索适合川剧特点的高端化、持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贯通流程,多样成才。新时代,川剧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起“流程贯通,多样成才”的概念。一方面,以培养体系内部各环节的顺畅连接和高效运作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衔接,提高培养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培养对象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措施与成长路径,以同时满足川剧传承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学员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打造“培养培训—岗位/舞台实践—担纲川剧传承人”的培养链,贯通人才培养全流程,并注重满足接受培养对象的多样多层次成才需求,探索出一条川剧传承人群培养“从根到花”的新路径。
近年来,在国家与四川艺术基金大力扶持下,已完成《川剧帮腔表演人才培养》《川剧青年编剧人才培训》《川剧打击乐人才培养》《川剧文生表演人才培养》等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以“名家名角授课、理论实践并重、传承创新并举、观摩汇报融合”的特色模式,培养川剧行业拔尖人才,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实践。同时还广邀川剧“梅花奖”获得者、代表传承人建立名家名角工作室,传艺、传神、传德,名师带徒、传戏育人,品牌效应和示范意义明显,及大地丰富了川剧传承与发展的优秀后备力量。
三、联通市场,扶持培养多样化基层传承队伍
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剧,叠加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川剧需要进行现代转化,构建起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完善的内外生态链,以实现内容上的创新性继承以及形式上的多元化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川剧基层传承队伍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们对于川剧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川剧的传承发展需要众多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以及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联通市场,以协同发展促多样成才,构建起大规模、多样化的传承队伍,让川剧真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当前的文化传承与市场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联通市场抑或是扶持培养基层队伍,都需要政府、学校、剧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的整合、剧团的创新以及各行各业的协同,有效地促进川剧的传承与发展,让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第一,通过诸如“川剧进校园”的项目将川剧引入学校,以“一主三辅”的培养模式,即课堂学习为主,辅以社团活动、剧团实践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川剧的兴趣,为川剧传承发展培养潜在的观众和演员。同时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吸引更多关注,拓宽受众基础。
第二,川剧团对于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更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民间川剧团体着眼于繁荣基层演出市场和提升文化队伍,通过创新和转型不断加强与群众间的联系,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基层人才。他们紧贴“草台戏班”实际,“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分级分类、分层分岗,针对性进行职后培训,提高基层人才的综合能力,激发剧团生存发展动能。
第三,对于川剧传承,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单位各行业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扩大传承队伍。首先,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等,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加强川剧的艺术创新和市场开发,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表现新形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建设“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川剧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然后,通过持续举办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演出和传习班等活动,提升川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培养新一代的川剧艺术家和爱好者。
本文系2024年度四川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培训班资助项目“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省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科技战略专委会委员陈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