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十八岁当太上皇,御驾亲征大胜后二十三岁就离奇驾崩

史海撷英 2023-10-08 10:27:22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但为自己发明了“皇帝”这个被沿用两千多年的称号,还将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追封为了“太上皇”。数十年后,出身布衣的汉高帝刘邦登上皇位,其父刘太公原本只是个普通老农,却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而被尊为太上皇。“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从此之后,往往是那些被迫将皇位禅让出去的皇帝才被尊为太上皇,如唐高祖、唐玄宗等等。此外,清朝的乾隆帝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帝,选择了提前禅让给嘉庆帝,但仍然以太上皇身份把持朝政。和他们大不相同的是,北魏的拓跋弘竟然在年仅十八岁时就主动放弃皇位成为太上皇,后来又以太上皇身份亲征并取得大胜。然而,他年仅二十三岁就离奇暴崩,令人颇为不解。

孝建元年(454年)六月,文成帝拓跋濬出巡阴山,次月,随行的宫女李氏生下拓跋弘,并因此晋升为贵人。作为拓跋濬的长子,拓跋弘年仅三岁就被立为太子,但由于北魏时期“子贵母死”的传统,李氏被赐自尽。尽管自幼丧母,但拓跋弘展现出了许多可贵品质,《魏书》称赞他道:“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永光元年(465年),拓跋濬驾崩,年仅十二岁的拓跋弘登上皇位。由于拓跋弘尚且年幼,车骑大将军乙浑把持了朝政,大权独揽的他害死了许多政敌,后来又逼迫拓跋弘将其封为大丞相,一时间位极人臣。“时丞相乙浑擅作威福,多所杀害。浑妻庶姓而求公主之号,屡言于秀,秀默然。浑曰:‘公事无所不从,我请公主,不应何意?’秀慷慨大言,对曰:‘公主之称,王姬之号,尊宠之极,非庶族所宜。若假窃此号,当必自咎。秀宁死于今朝,不取笑于后日。’浑左右莫不失色,为之震惧,而秀神色自若。浑夫妻默然含忿。他日,乃书太医给事杨惠富臂作‘老奴官慳’字,令以示秀。浑每欲伺隙陷之,会浑伏诛,遂得免难。”泰始二年(466年),冯太后发动政变除掉了阴谋篡位的乙浑,随后临朝称制,总揽北魏的军政事务。

根据《北史》记载,不甘寂寞的冯太后招揽了许多男宠,其中格外受宠的李弈因犯罪而被拓跋弘下令处死。宠臣被害的冯太后勃然大怒,于是要求拓跋弘退位。泰始七年(471年),不堪压力的拓跋弘声称打算将皇位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这个想法因为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而作罢。“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语在《任城王云传》。群臣固请,帝乃止。”令群臣没想到的是,不久后拓跋弘竟然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也就是日后大力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丁未,诏曰:‘朕承洪业,运属太平,淮岱率从,四海清晏。是以希心玄古,志存澹泊。躬览万务,则损颐神之和;一日或旷,政有淹滞之失。但子有天下,归尊于父;父有天下,传之于子。今稽协灵运,考会群心,爰命储宫,践升大位。朕方优游恭己,栖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广其业,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胤子,以答天休。宣布宇内,咸使闻悉。”于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乃从之。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

拓跋弘

见状,群臣急忙纷纷上表,表示拓跋宏现在太过年幼,还是应该由太上皇拓跋弘代为处理朝政。数日后,拓跋弘移居到了简陋的崇光宫中,开始作为太上皇治理国家。泰豫元年(472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来犯,身为太上皇的拓跋弘亲自率军北上御敌,并轻松击败了来犯的柔然军队。仅仅是击退柔然还不够,拓跋弘还率军深入漠南,追击柔然军队千里之遥,在彻底取胜后才终于班师。“二月,柔然侵魏,上皇遣将击之;柔然走。东部敕勒叛奔柔然,上皇自将追之,至石碛,不及而还。​”

拓跋弘的亲征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在治国方面,年轻的他可谓相当缺乏经验。举例来说,他曾下诏将塞外胡人大量迁居到中原,试图推动久经战乱的中原地区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官吏都采取粗暴的方式强行移民,这招致了普通百姓的强烈反对,也导致了许多人为了反抗政策干脆成为了流民,乃至于山贼、土匪。

众所周知,拓跋弘之子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如改贵族姓氏为汉姓、迁都洛阳等。其实,拓跋弘掌权时就已经开始废除北魏社会中原本残留的奴隶制,开始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封建改革了。得益于拓跋弘的改革,北魏社会得到了发展,民族关系也有所缓和。另外,拓跋弘还曾下诏鼓励农业发展、禁止滥杀牲畜、严惩贪官污吏、坚持依法用刑等,这些都体现出其政治才华。

元徽四年(476年),二十三岁的拓跋弘突然驾崩于永安殿,由于史书对于具体原因没有任何记载,这就导致其驾崩显得格外离奇。对于拓跋弘之崩,许多人都认为是冯太后将其暗害。《魏书》道“内宠李奕,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除了冯太后、拓跋弘之间的矛盾外,拓跋弘驾崩后冯太后得以重新掌权,俨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