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新视角读《史记》之一百

真言贞语 2025-02-21 23:56:3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新视角读《史记》之一百

文/宋玉山

《史记》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自序》写了司马迁的身世经历,说明了写作动机和过程,表达了他的情感世界,并对《史记》内容作了概括和贯穿。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史记》,有着很大帮助。

《太史公自序》说,司马迁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重黎氏。周宣王时期,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后代就以司马为姓了。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谙悉历史,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司马迁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为他成为史学名家提供了肥沃土壤。

司马迁自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读诵《尚书》《左传》等经典古书。他少年时代读“万卷书”,到了二十岁时,便开始行“万里路”了。几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及今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考察各地风情,饱览名山大川,收集民间史料。游历归来。他入仕当了郎中。任职期间,又奉命出使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这样的经历,为他编著《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做官清正,为人耿直,不善迎逢,因而不受重用。汉武帝去泰山搞封禅大典,声势浩大,百官随从。司马谈作为太史令,理应跟随前往,可汉武帝借口司马谈有病,不让他参加。司马谈十分遗憾,深感失望,病情加重,不久离世。

司马谈酷爱历史,想写一部完整的历史书,为此做了一些准备,收集了大量史料,可惜尚未动笔,就撒手人寰。临终之前,司马谈紧紧抓着儿子的手,流着泪嘱咐他,一定要继承父志,光大祖业,写一部反映真实的历史书。司马迁哭泣着表示,一定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这是司马迁编著《史记》的初衷和动力。

父亲死后的第三年,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这个职位,对于他编著《史记》,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任意读阅宫中藏书。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时候,只是烧毁了民间流传的各国史书,而皇家收藏的古籍多数都保留下来了。司马迁得到这些珍贵的史料,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大开眼界,使他的史料来源广阔而丰富。“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无不毕集于太史公。”这为司马迁编著《史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104年,一切准备就绪,司马迁开始动笔。他遵照父亲遗嘱,对历史问题严谨认真,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精心研究,仔细核对,力求准确。所以,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有了《史记》雏形,编著过程中充满了艰难和辛苦。

正在《史记》紧张编著当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瞬间降落在司马迁头上。当时,汉朝与匈奴作战,李陵率五千人马,深入匈奴腹地,被匈奴数万大军包围。李陵拼死抵抗,连战八日,杀敌上万,终因敌众我寡,全军覆没,李陵被俘,降了匈奴。消息传来,汉武帝震怒。

李陵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满朝文武见武帝发怒,都不敢吭声,汉武帝却点名让司马迁发言。司马迁有意安慰汉武帝,说:“李陵投降匈奴,固然有罪,但他杀敌过万,也能将功抵罪了。李陵为人忠义,有可能是假投降,以后还会报效朝廷的。”司马迁说这番话,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不料,汉武帝更加狂怒,厉声喝问:“你怎么知道李陵是假投降?是不是串通一气?”汉武帝把司马迁投入狱中,处以宫刑。

其实,司马迁与李陵,一个文官,一个武将,素无来往,连一杯酒的交情都没有。汉武帝仅仅因为司马迁的这几句话,就对他下此毒手,实在是太过分了。后来有学者研究说,汉武帝实际上是对司马迁写的《史记》不满意,借机整他。

司马迁遭此大难,痛不欲生,几近崩溃,如果不是尚未完成的《史记》在支撑,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正是这肩负的使命和父亲的嘱托,才使司马迁坚强地迈过了这道坎,又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宏伟巨著。

《史记》原名叫《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杰作,对我国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而长期的影响。同时,它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历史的生活画面,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使《史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所以,鲁迅先生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由于尊重历史事实,许多史学家都称它为“实录”。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局限,不可能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记述得准确无误,有些误差也是难免的。现在通过考古论证,发现《史记》中有些记载,与历史事实有些出入。另外,《史记》中也有宿命论、宣扬封建迷信之类的糟粕。对此,我们不能苛求,毕竟司马迁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啊。《史记》虽然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仍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和文学名著。

《史记》成书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躺在皇家图书馆里睡大觉,外人无法看到。有史料记载,汉宣帝的儿子刘宇,想看《太史公书》,专门写了报告,大将军王凤却以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为由,坚持不给他看。连皇帝儿子都不准看,其他人更不行了。

大概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才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真正开始重视《史记》的,是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把《史记》作为典范。到了明清两代,学习和研究《史记》就成为风气了。如今,《史记》已成为传布最广的古代史学名著之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不少人研究《史记》。尤以日本为盛,出现了许多研究《史记》的专家和学者,司马迁则进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史记》是伟大的,司马迁也是伟大的!他身遭厄运而意志坚强,处于逆境而发愤有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类贡献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必定会永垂青史!

继《史记》之后,又出现一部伟大史籍《汉书》。《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述了西汉的历史。笔者将根据《汉书》的记载,继续撰写《新视角读<汉书>》,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指导帮助。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