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衔授予仪式在中南海召开,凡是对新中国之成立有过重大贡献的军人,都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衔,其中55人被授予了上将。
然而在授衔仪式结束后,还有两位将领被补授了军衔,李聚奎便是其中一位。
李聚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会被补授军衔?

很多人对十大元帅的名字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李聚奎这些革命将领的了解却知之甚少。
他出生于1904年,是湖南安化人,上过几年学堂,是红军队伍中为数不多念过书的将领。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喜欢被压迫,所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布满荆棘,但是李聚奎万死无悔。

1928年,在革命历经风霜之时,李聚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决然加入了革命队伍,参与了平江起义。
“以后,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坚决跟着党的脚步走”李聚奎铿锵有力地说道。
共产主义思想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怀揣着这样的信仰,李聚奎成了彭德怀麾下一名干将,在战场上打响了自己的威名。

红军反“围剿”斗争中,李聚奎成了黄公略和陈毅手中的一杆枪,无论何时,他都身先士卒,冲在队伍最前面,他骁勇善战的作风,也因此得到了彭德怀等人的赞赏。
乌江是红军长征后期渡过的最凶险的一条河,敌军把守的严丝合缝,要想突破关卡难于登蜀道。
可在李聚奎看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关,只有不敢打的兵!
于是他亲自带兵,用竹排冲开了封锁的前路,为大部队搭上了渡河的桥。
后来李聚奎成了开路途中的先锋,不少地方的疏通都有他的出力。

然而1937年,李聚奎跟随西路军行进之时,遇到了伏击,脱离了队伍,成了孤零零一个人。
此时的李聚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找到大部队,继续干革命。
马家军追查的紧,他就找老乡换了一身衣服,又给自己捏造了一个身份,将所有和红军有关的东西全部扔掉,踏上了一边要饭一边找队伍的路。
等找到大部队的时候,李聚奎已经是瘦骨嶙峋,战友都没有认出来他。
而李聚奎却只是将这次经历当成了对自己的磨炼,足见他的思想觉悟之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聚奎开始逐渐转向了幕后,他带领部队开源节流,精兵简政,减轻了部队的负担,还生产了不少资源,解救了当地军队缺乏物资的燃眉之急。
至于解放战争,不知是否有人记得,解放战争中,贺龙元帅始终没有出现在前线过,这是因为当时党内各种物资奇缺,他带领部队一直在后方建立供应链。
李聚奎参加“三下江南”的战斗后,也投入了后勤部队的运转中,为解放战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李聚奎的贡献还不止这些,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了。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数十万志愿军奔赴朝鲜,同“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美国完整的后勤补给线面前,我国无论是资源还是补给线路都显得不够充分。
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也只能吃被冻得生冷的土豆,用冰凉的雪水解渴。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李聚奎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解了战场的燃眉之急,成了后来朝鲜战场的主要食物之一,此物便是炒面。

该炒面并非现在认知的面条,而是用面粉做成的面饼。
用小麦、大豆和玉米等粉末混合而成的面粉,在火上经过炒制,放点盐,就可以达到一个长期的储存效果,还便于随身携带。
李聚奎将该炒面汇报上去之后,很快就引起了一阵剧烈的炒面风波,全国民众上下一心,自动集结成炒面的团队,在炉火钱挥洒汗水。
也正是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才让全国民众有如此凝聚力,就连周总理忙完工作后,也会抽空前去炒些面。

很快第一批炒面就被送上了前线,解决了战士们缺少口粮的难题。
而李聚奎也因此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幕后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央决定举行军衔授予仪式,但是此时李聚奎在石油工业部工作,非军队组织的人,所以即便贡献突出,也没能被授予军衔。
1955年的授衔名单上也就没有李聚奎的名字了,不过李聚奎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对他来说,只要能够为国家做贡献,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

因此他和技术人员在西北的荒漠上风餐露宿,四处勘探石油资源,为国家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不过组织和人民并没有忘记李聚奎作出的功绩,1958年,李聚奎重新回到部队工作后,中央第一时间为其补授了上将军衔,结果授衔令的时候,李聚奎内心激动不已。
后来李聚奎也一直在后勤部工作,他原本就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便将抗战时期的组织经验一一归纳总结,重新运用到了后勤工作中。

在他的指导下,财政支出有了明显的缩减,大部分都用在了农业和工业生产上,李聚奎为了国家的发展殚精竭虑,费尽心思,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认可。
1995年,李聚奎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参考
百度百科:李聚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