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丹麦城市规划,老城改造遇挑战,新型工业城镇有何秘诀?

炎黄慈史 2024-10-15 17:56:03

20世纪的丹麦城市规划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城区改造到新型工业城镇的崛起,展现了这个北欧小国的城市管理智慧。

面对资源匮乏和工业化程度低的劣势,丹麦政府将交通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同时着手解决老城区改造与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代变迁,丹麦城市规划逐步完善,从哥本哈根到各大省城,再到新兴城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

然而,丹麦是如何在保护传统与推动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的?新型工业城镇的成功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丹麦城市的管理体系

城市的格局通常被定义为是有形的物质结构(如建筑物和道路)和非物质结构(如社会关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传统等)的结合体,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持久性和可塑性,而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以一种对社会更有利的形式来影响整个城市的格局。”

自20世纪早期起,丹麦各大城市的市政当局普遍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始适当调整现有政策,相关项目普遍涉及老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道路规划的制订以及市郊区域的管理等内容。

刘易斯·芒福德将“投机性的规划延伸”与“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这两项活动称为是一种自19世纪起支配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形式。”

在不同的国家,它们以适合各自国情的方式而呈现。尽管丹麦境内拥有天然的港口,同时还具备从事海外贸易的优势条件,但是相较于西欧国家它还存在工业化程度低且自然资源匮乏等劣势,因此与交通相关的建设项目长期被丹麦政府视为重点工程。

而在城市内部的规划方面,无论是对原本不合理或过时的布局进行重新整合,还是对建筑物实用性与传统风貌进行权衡并进行更为合理化的设计,这些都是市政当局所面临和有待解决的城市难题。

老城区的新规划

根据一部分欧洲城市史研究者的观点,“市场的角色对欧洲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促进了该学科的兴起: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一种破坏该学科稳定存在的威胁,由于土地逐渐受制于市场的控制,土地可以被买主以高价购得,金钱的购买力不仅加速了土地用途的更替,还对物质遗产造成了威胁。”

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受到商业中心与现代化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其他欧洲国家相似,丹麦城市中原本沿交通主干道而建的老式住宅逐步被现代化建筑所替代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当时的丹麦,无论是市政当局,还是普通市民对于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意识尚不强烈,城市规划者则更倾向于采纳实用建筑主义的设计方案。

20世纪初,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基本延续了19世纪上半叶由克尔凯郭尔主持设计的布局,当市政府对市中心进行重新规划与改建时,也初步将老城区风貌留存与现代化改造方案纳入其中。”

当市中心区域的老城区改造工程被纳入大型建筑项目的一部分时,改造方案经过了专门设计,其中包括对福雷德利克斯加德(Frederiksgade)和国王新广场(KongensNytorv)的改建工程。

尽管自20世纪起,建造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大楼取代大部分老城区的建筑已经大势所趋,然而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传统的旧街道和工艺精美、留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建筑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其他如奥尔堡、奥胡斯和欧登塞等传统的大省城,在制定系统性区域规划的时间上也相对较早,它们自19世纪下半叶起就逐步发展成为中等规模的地方中心。尽管它们各自内部均已制定了相应的系统性规划,但是它们却未对周边的郊区制定全面性规划。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那些新兴的城镇中,才开始制定并实行与首都哥本哈根类似的重建体制。城市所经历的每一次扩张不仅是面积的增加,同时还涉及到对新纳入区域的规划等事宜。

然而新区域规划并不仅限于针对该区域本身,通常更像是一系列的整体性规划的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城市扩张进程的加速,促进了相关的城市发展建设工程的兴盛,许多新的理念开始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推广。

此时对于郊区的发展也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规划,同时,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也在提升,具体表现在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住宅区的房屋设计规划、交通设施的更新和公共区域的布局等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丹麦郊区的建设自20世纪50-60年代曾经一度达到了高峰期,不仅建立起了可供大量人口居住的住宅区,部分区域的外围还修建了新的旁路,它们将住宅区和处于规划状态的新工业区连接起来。

住宅区在平面布局上以“街区”为单元被划分成各个区域,各个区域内部则是住宅与日常生活设施的综合体。

然而,在这一时期建造的新住宅区中,对于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以及停车位的选址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随着社会公众对老城区保护意识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应规划的设计,城市规划布局方案的调整促使老城区改造转型的设想具备了可行性。

如何将一部分独具特色且具备较高留存价值的老城区进行保留与改造,最终呈现城市建筑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景观效果与实际价值,成为了老城区改造中的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丹麦各大省城建设速度有所放缓,对于原本的规划方案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动,有些建设项目甚至被搁置或放弃。

然而大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扩建工程却未歇工.以奥尔堡东部地区以及欧登塞东南部地区为例,根据相关区域规划项目,这些位于城市区域之外的地区将建造成为新的大学校园、居民住宅区以及工业区等区域。

当这些工程完成时,与之相匹配的交通设施也将同步到位。相较于战后初期城市住宅普遍以修建大型住宅区为主的方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人口逆增长趋势和逆城市化现象的双重影响,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中小型城镇中开始出现一批规模更小的社区。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对于老城区的功能性区域中内容和要求的设计有所提升,从而使市中心的布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工业区、住宅区和公共空间的布局规划成为了区域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所在。工业化进程使得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由此出现了以工业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张的现象,同时,新建的大规模住宅区和住宅区周边新建的各种商业、服务业等设施几乎同步到位,它们与工业区共同构成了全新的工业型城镇。

参考文献

0 阅读:0

炎黄慈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