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陨石的威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隐患。虽然我们常常在夜空中仰望星辰,却鲜有意识到这些星辰之间存在的潜在危机。在太阳系的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区域,有一个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大小不一,从直径数公里的小行星到尘埃颗粒都有。据估计,小行星带中至少有数百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带中的一些小行星可能会因为引力扰动而改变轨道,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与地球或其他行星相撞。
根据最新的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科幻片中使用核弹来炸毁小行星,可能真的有助于地球避免灾难性的陨石撞击。这项研究打破了我们对陨石威胁的传统认识,也为未来的行星防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这项首创性的实验采用了全球最强大的实验室辐射源,首次证明了在接近陨石的地方引爆一次协调的核打击,可以产生足够的力量,使其偏离与地球的致命碰撞。实验的核心并不是爆炸本身,而是由爆炸产生的强烈X射线爆发。这项研究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Z机器辐射源团队负责,他们在9月23日于《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发现,标志着科学家们在陨石偏转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研究的主要作者,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Nathan Moore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自陨石的危险似乎很遥远。实际上,我们的星球每天都在被BB弹大小的陨石击中,造成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流星。”他强调,不应等到一个大型陨石出现时才开始考虑应对措施,而是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应对。
202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行星防御已成为国家的优先事项。先前的模拟研究表明,核弹产生的冲击波足以成功地将即将到来的陨石偏离轨道。然而,这些模拟的前提是陨石需要提前几十年被发现。而对于那些仅在几年前才出现在地球附近的陨石,科学家们则认为它们距离太近,无法在不向地球发送危险碎片的情况下推开,这让许多科学家感到无奈。
为了研究核武器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灾难,桑迪亚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创新的实验。他们在Z机器的内部,将十分之一克类似陨石的硅酸盐置于超薄箔片上。Z机器发射后,产生的强大磁场将内部的氩气压缩成与太阳表面相似的超高温等离子体。这一过程瞬间汽化了箔片,产生了一阵强烈的X射线,使得咖啡豆大小的硅酸盐颗粒在空中漂浮了大约20万分之一秒。
Moore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一个新颖的想法。我们模拟了一个陨石在太空中的悬浮状态。在这短短的20万分之一秒内,我们几乎可以忽略地球的引力,Z机器产生的X射线宽度约为12.5毫米,足以覆盖模拟陨石的表面。我们的目标是使用足够的力量改变飞行岩石的轨道,而不是将其分裂成多个同样致命的小碎片,危及地球。”
在确认实验的有效性后,研究人员计划基于这一实验创建一个潜在的影响和偏转场景数据库,以便在真正的碰撞前可以咨询,预先做好防范措施。这一数据库将成为未来行星防御的宝贵资源。
全球范围内的太空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可能的方法,以在更长的预警时间内实现对陨石的有效偏转。例如,2021年11月24日,NASA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该任务在2022年秋天成功地通过撞击,将非危险陨石Dimorphos推离了轨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为流星雨。这项成功的实验不仅验证了撞击偏转技术的可行性,也为未来的行星防御策略提供了参考。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早期规划阶段的陨石重定向任务中,计划通过将23枚长征5号火箭撞向可能对地球造成灾难性撞击的陨石Bennu,将其轨道进行偏转。这样的努力不仅是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未来安全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陨石撞击事件在历史上曾造成过许多灾难性后果。例如,约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正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这次撞击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还让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灭绝,地球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因此,科学家们对陨石的研究不仅关乎当前的科学探索,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责任。
在面对宇宙的未知时,科学家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通过对陨石威胁的深入研究与防御手段的探索,人类或许能在未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正如Moore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保障。”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同时也为我们面对潜在的威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未来的科学探索,将不仅仅局限于了解宇宙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宇宙和平共处。科学家们正是这条探索之路的先行者,他们的努力将为后代铺就一条安全、光明的未来。
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外来物体而是人类自己。
小的用不着,大的推不开,[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