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冤枉孩子!频繁眨眼、咳嗽、清嗓,或许是抽动障碍

王志民评养护 2024-11-08 19:16:37
别冤枉孩子!频繁眨眼、咳嗽、清嗓,或许是抽动障碍

在座的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里的宝贝孩子,突然开始频繁地眨眼、咳嗽,或者不停地清嗓子?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是不是让你们既困惑又担忧,甚至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调皮捣蛋,或者染上了什么坏习惯?

但请等一下,先别急着下结论!因为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医学问题——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却真实地在影响着许多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抽动障碍,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探寻这背后的真相!

抽动障碍揭秘:孩子“不受控”行为的元凶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它并非孩子调皮或故意为之,而是由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功能失调,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发声。这种疾病通常起病于5-10岁,男孩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且往往具有家族遗传性。

抽动障碍的症状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眨眼、耸鼻、撇嘴、摇头、耸肩等运动性抽动,以及清嗓、咳嗽、吸鼻、尖叫等发声性抽动。这些症状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会组合出现,且往往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时有时无。

常见表现:识别抽动障碍的“信号”

运动性抽动:孩子可能会不受控制地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如快速眨眼、频繁点头或摇头、耸肩等。这些动作往往突然发生,又突然停止,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快速性。

发声性抽动:孩子可能会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如清嗓、咳嗽、吸鼻等,甚至可能发出尖叫或模仿动物叫声。这些声音可能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且往往无法自我控制。

误诊与漏诊:别让抽动障碍“隐身”

由于抽动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容易与结膜炎、慢性咽炎、过敏性咳嗽等疾病混淆,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会首先想到带孩子去看眼科或耳鼻喉科,而忽略了抽动障碍的可能性。

因此,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咳嗽、清嗓等症状时,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神经科检查和心理评估。只有明确诊断,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帮助孩子摆脱疾病的困扰。

治疗抽动障碍:多管齐下,科学应对

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症状、年龄、性别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₂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不得随意换药、加药或停药。

行为疗法:通过正向强化技术,帮助孩子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以替代抽动行为。这种方法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心理治疗:针对存在明显心理压力或情绪困扰的孩子,可以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或社交技巧训练等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及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避免过度关注: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症状,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防治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心理疏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调整生活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等刺激性食物。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抽动障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咳嗽、清嗓等症状时,请不要轻易冤枉他们,而是及时带他们就医,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