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9月7号我们迎来了白露节气。白露,在24个节气中排第十五,到了这个节气,天气就真的开始慢慢凉快起来。
在民间,节气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标志,它还藏着老百姓对接下来天气预测和判断。
比如,人们常常将白露节气视为判断当年冬天冷暖的重要依据。那么,今年会是什么情况呢?是冷冬还是暖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不妨一起来看看,老祖宗都是怎么说的。
一、白露节气的由来白露,顾名思义,是指清晨时分,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常会出现白色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
白露到,意味着秋天真的到了,其显著特点就是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尤其是北方地区,夜晚已能感受到明显的凉意。虽然南方还处于湿热之中,但总体上,全国范围内都进入了由热转凉的过渡阶段。
二、关于白露节气的那些俗语预测1.“冷不冷,看白露”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即该年冬天冷不冷,看白露节气的天气就知道了。如果白露期间天气偏冷,露水较多,那么预示着该年的冬天可能也比较寒冷。而如果白露期间天气比较暖和,露水较少,那么预示着冬天可能会相对温暖。
怎么理解呢?这主要是因为白露节气前后的天气,往往和秋冬季的大气环流有一定关联。如果白露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那么意味着可能冬季也会受到较强冷空气的影响。
2.“白露当天雨绵绵,数九寒天雪封山”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白露当天细雨连绵的话,那么到了数九寒天(也就是冬至后的八十一天,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能会出现大雪封山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往往与低气压系统和湿润气流有关,这些气象条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冬季的气候。当然,这种联系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气候系统,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
3.“白露有雨会烂冬,白露无雨好年冬”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白露节气时如果下雨,那么到了冬季也可能是多雨潮湿,甚至导致农作物受灾,出现糟糕的“烂冬”天气;而如果白露时节天气晴朗无雨,冬季则可能会干燥晴朗,对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是有利的。
这句农谚主要反映了白露天气与冬季降水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降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4.“雷打白露头,秋后让人愁”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白露时节出现打雷现象,那么秋季后期的天气可能会不稳定,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
这条农谚主要反映了白露时节打雷与秋季及后续天气的不寻常关系。因为雷雨天气一般发生在夏季,秋冬季少量雷。白露时节已经到了秋季,如果听到雷声,往往意味着气候异常,可能预示着秋季多雨,这可能会影响到冬季的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让人感到忧愁。
三、今年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从白露节气这一天的天气状况来看,读书君身处的广西沿海地区,白露节气当天降雨,前后几天也是降雨状况,主要受台风影响。从农谚的角度来看,如果白露当天或前后出现雨水,尤其是持续性降雨,按照“白露有雨会烂冬”的说法,今年的冬天可能会偏湿冷,是个寒冬。
不过,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有所不同,天气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当地的天气状况来看。如果白露晴朗无雨,则可能预示着“好年冬”,即冬季相对干燥温暖,是个暖冬。
而如果白露时节听到雷声,根据老祖宗“雷打白露头角,秋后让人愁”的农谚总结,那么则应该警惕冬季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
当然,还要一提的是,老祖宗的俗语、农谚总结,只是一种生活生产经验,并不完全准确。
具体来看,我们还要根据近期及历史同期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如果白露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的降雨或降温,可能预示着冬季会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冬季偏冷的概率增加;反之,如果白露时节天气晴朗,气温适中,则可能预示着冬季偏暖。
综合起来看,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以及近期气象数据以及农谚的启示,2024年冬天更有可能是一个偏暖的冬季,但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寒冷或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应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最大可能降低灾害风险。
具体来说,对农民朋友而言,要加强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加强能源供应和储备工作,确保冬季供暖需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而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要及时关注天气状况,密切关注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读书君说总的来说,白露,作为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不仅承载着自然界的季节更迭,也蕴含着古人对天气变化的深刻洞察。
不过,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多变,我们不能单纯只靠农谚总结,更要依据现代科技科学应对。这样一来,不管是暖冬还是寒冬,我们都能游刃有余,做到防患于未然,灵活应对。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