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瓷器雅集鉴赏(五)
年代清嘉庆
尺寸高21.2cm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嘉庆本朝 带木座,带日本包装 包装题识“宁窑 嘉庆年制花瓶”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盘口,长颈,圆鼓腹,八边形足,颈部、肩部、腹部共饰弦凸棱四周,器身另有纵向八组凸棱,器形端庄,刚中见柔,此式弦纹八方瓶器型化裁于宋代官窑弦纹瓶,通体施仿官釉,外底心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中期摹古之风盛行,宋瓷素雅大气,成为此一时期官窑追摹之典范,在雍乾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本品追慕宋代官窑,延续了乾隆朝尊崇一色纯净、自然质朴的审美风尚。 嘉庆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监管,御窑瓷器的制作处于守成的状态。其式样、图案等均承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甚至在嘉庆早期御窑生产的器物仍落“太上皇”乾隆年号款识,瓷器风格和制瓷工艺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故有“乾、嘉窑”之说。但嘉庆时期,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正处于下降状态,御窑厂的规模、瓷器的品种和生产数量上均已大为缩减。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此式八方瓶在嘉庆朝得以延续烧造,说明其颇受嘉庆皇帝喜爱。 清代弦纹八方瓶作品市场流通者少见,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对乾隆朝仿汝釉作品,景德镇陶瓷馆藏有一件乾隆朝仿官釉弦纹八棱瓶,玫茵堂藏有一件嘉庆朝弦纹八方瓶,可资比较。 本品器型俊美,釉色莹润,乃是一件充分延续了乾隆御窑瓷器高超技艺水平的精品之作。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 参阅:《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馆编,2005年,第92页
清乾隆 仿汝釉小鸠耳尊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21.7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圆唇,肩生双耳,制为鸠首状,下衔圆环,圆弧腹,及底内收,承接圈足。尊通体施汝釉,釉层肥厚,伴生冰裂纹,冰肌铁骨,莹光内韵。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字体硬朗,为典型乾隆朝款识。 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仿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此处所指“鱼子纹汝釉”即为本品之呈色。而将仿汝釉与鸠耳尊结合,则为雍乾御窑之创举。 鸠耳尊器型创烧于雍正时期,为仿古铜器造型。上古时代,常以鸠装饰拐杖之首,是为长寿象征。此式鸠耳尊应亦有此意。自创制之始,此式便成为清代官窑之经典造型,以各种不同的装饰技法呈现,有青花、窑变、仿哥、茶叶末等多种,在体量上亦有大小之别,本品为尺寸最小者,更为敦实可人。如此多变的技法与尺寸现于同一器型之上,可见此式应为备受内廷喜爱之器物造型。 查阅市场资料,此式小鸠耳尊烧造数量甚少,实为一件重要的乾隆御窑佳器,颇为难得,颇值珍视。 参阅:《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沈阳故宫博物院编,万卷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清雍正 松石绿釉凸花海水暗刻回纹大折腰碗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26.1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Yongzheng Mark and of the Period(1723-1735) 本品敛口弧腹、折腰直胫,下承圈足,器形端庄规整,为清代御窑折腰碗之标准造型。外壁施松石绿釉,外壁自上而下凸起三组六道凸弦纹,暗刻四层回纹,近足处以浮雕技法装饰海水纹。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一朝,单色釉瓷器的烧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新品种、新器型层出不穷。松石绿釉为雍正御窑新创,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经低温烧造而成,呈色淡绿至深绿不等,色深者似绿松石色泽,故以“松石绿”命名,为宫廷用器中的高贵色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松石绿釉盘,清宫旧配木盒上刻有“磁胎洋彩翡翠果盘”之品名。由此可知此类松石绿釉即为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清宫陈设档》等文献中所载之“翡翠釉”。《陶成纪事碑记》中记“翡翠釉,仿内发素翠、青点、金点三种”,本品当属仿内发素翠之列。 此式折腰碗见有色釉、青花品种,单色釉装饰者颇为罕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相同制式松石绿釉折腰碗,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件绿釉凸花海水暗刻回纹折腰碗,器型纹饰与本品一致,可资比较。 参阅:《For the Imperial Court: Qing Porcelain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Rosemany E. Scott编,1997年, 第140页, 图57;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448、449页,图211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贴塑螭龙纹盘
年代元
尺寸直径16cm
著录:《Mostra d’Arte Cinese》,Jean-Pierre Dubosc,1954年,第124页,图430; 《The George de Menasce Collection Part.1》,Spink & Sons,1971年,第28、29页,图66; 《Chinese Works of Art from The Collecttion of J M A J Dawson》,埃斯肯纳齐( Eskenazi),1980年,图40; 《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1年,图53; 《香港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台北历史博物馆,香港京都念慈菴总厂有限公司赞助,1982年,图53 展览: 《Mostra d’Arte Cinese》,威尼斯总督宫,1954年,编号430; 《Catalogue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Works of Art formed by George de Menasce, OBE》,伦敦Spink & Sons,1971年5月5日-21日,编号66; 《Chinese Works of Art from The Collecttion of J M A J Dawson》,伦敦埃斯肯纳齐( Eskenazi),1980年12月,编号40; 《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1年12月19日-1982年2月18日,编号53; 《香港求知雅集珍藏中国古陶瓷展》,台北历史博物馆,香港京都念慈菴总厂有限公司赞助,1982年4月20日-5月30日,编号53 本品唇口,折沿,斜腹,平底外凸,下承足墙,外足墙内敛,底足可见胎体紧致,泛火石红。通体施青釉,盘心贴塑双螭露胎,双螭龙随形分布,头为俯视效果,似如意形,细节刻画生动。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地区,是中国著名青瓷窑场,生产从五代一直持续到清后期,南宋至明代初期为其烧造巅峰时期元代龙泉窑青瓷在继承了南宋时期精美釉色基础之上,器物造型变得粗犷豪放,胎体较宋代更厚重,装饰上大量运用贴花、印花、堆塑、刻划花等技法。元代龙泉窑贴塑常见双鱼纹、四鱼纹、龙纹装饰,施釉未施釉皆有。 本盘釉面光洁莹润,釉色匀净素雅,玫茵堂藏有一件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贴塑龙纹盘,装饰手法、尺寸与本品完全一致,可资比较。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来源: 伦敦收藏家George de Menasce(1890-1967)旧藏,编号66; Spink & Sons旧藏; 伦敦收藏家J M A J Dawson旧藏; 埃斯肯纳齐( Eskenazi)旧藏; 徐展堂先生旧藏,编号YL6; 求知雅集成员张玲先生(1923-2012)旧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