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上映的《深海》,不得不说粒子水墨真的太美了,曾经中国的水墨动画在国际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单一画风已无法满足见多识广的观众了。
中国动画一直跟在欧洲、日本之后,一直无法超越,《深海》制作团队用了7年时间,跳过模仿直接创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风视觉盛宴。
无独有偶,《奢侈品的秘密》的作者劳伦斯·皮科,他是奢侈品行业专家,与《ELLE》《法国世界报》《巴黎竞赛画报》等著名出版物合作,他在本书讲述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掌管财政制造业的重臣柯尔贝尔的雄心壮志,就是让法国变得比任何国家都要富裕。
为此他要打造一个出口商品丰富,艺术底蕴深厚,掌握各种财富的法国,这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不必向别国求取任何东西。
为了这个梦想,柯尔贝尔不惜一切代价,将每个国家最拔尖的工艺移植到法国。
01、优秀者模仿,伟大者超越
巴黎人爱美,更爱能看得清自己的镜子,1660年在巴黎每三份遗产清单中就有两份含有镜子。
上至朝廷的重臣,金融家议员,下到车夫,无业游民和花边织造工,人人都爱极了这些挂在墙上的奢侈品。
法国人在1660年第一季度就花了12万进口镜子,这些镜子最长能达到40~50法寸,也就是27.07毫米。
当时制作得最完美,尺寸最大的镜子抵得上一座豪宅。
而制造镜子的这一项技术,只有威尼斯维尼穆拉诺岛的玻璃匠人才有不外传的制镜步骤。
拥有专利权的威尼斯,严格把控着穆拉诺玻璃匠人的动向,并竭尽全力维护它的垄断权。
柯尔贝尔为了不让自己国家的真金白银流向威尼斯,开始了对威尼斯制镜工匠的策反。
随后他一举策反三名威尼斯的玻璃匠人,并将他们送入法国,建立了专门的制镜厂。
但这些狡猾的制镜工匠,一边享受法国的特殊待遇,一边又不愿意教授法国人制镜的技术。
忍无可忍的威尼斯大使1967年在法国,依法处死了两名最优秀的穆拉诺工匠。
剩下的工匠得到了威尼斯的赦免,他们可以活着返回穆拉诺,但是贪心的工匠利用这一点,向法国皇家索要更多的好处。
法国政府忍无可忍,于1967年3月将这些工匠驱逐出境。
虽然没有了工匠,但是柯尔贝尔没有放下他对制镜业的野心,他找到了另外一种制作威尼斯镜子的方法,并成功制作出了42尺寸相当于113厘米的镜子。
这在当时的法国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当时法国的时尚是用镜子铺满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整个房间,所以人们还渴望用镜子装饰整个舞会大厅,并且拥有能和烟囱比高低的镜子。
这样就导致皇家的制镜厂必须量产镜子才能拥有足够多的镜子来满足皇室本身搞一些大工程的需要。
通过不断的实践,法国甚至通过制造超大尺寸的镜子,超越了威尼斯这个制镜的鼻祖。
在制镜业上面,法国成功地取代了威尼斯。
02、发展得又快又好才是硬道理
精于算计的柯尔贝尔在各省的财务总监调查中发现各种高端产品,比如镜子、衣物花边,奢侈精品布料位居进货榜的榜首,而奢侈精品布料仅仅这一项就导致法国损失了1,800万里弗尔。
这个数据相当于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一半。
柯尔贝尔和路易十四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们打算从以前成功的经验中来解决它。
当时法国唯一成功自创的技术就是他拥有引以为傲的独门丝绸纺织技术。
但是法国的丝织产品是没有花纹的,它没有办法和意大利丝织品上有繁复华丽花纹的丝织物相抗衡。
里昂人克劳德当贡发明了大提花织机,让法国的奢侈品织出精美的图案不再是梦。
但是法国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
柯尔贝尔明白,只要不断推出有新图案新花色的丝织品,那么里昂定能成功地取代意大利。
除了带有花纹的丝织产品,另外一个在法国最抢手的就是来自荷兰的精细呢绒。
从法国来的一古尺呢绒就比法国普通呢绒贵了7倍。
法国的呢绒制造业也经历过辉煌,但是由于一直无法创新,已经濒临绝境。
柯尔贝尔为了重振法国的呢绒产业,违背了法国弓箭行会定下的铁律,引用了外国工匠。
对于柯尔贝尔来说,这种铁律他根本就不会在乎,他认为发展得又快又好才是硬道理。
柯尔贝尔一边派特使与荷兰米德尔堡的织布匠凡·罗拜接洽,一边整顿当地已有的制造厂,这位工匠来到法国狠狠捞了一大笔,赢得了其他荷兰师傅纷纷的效仿。
尝到甜头的凡·罗拜,又把自己50个技艺最精湛的工人,30台织机和缩呢机偷偷运到了法国,并在1708年在凡·罗拜建立的大工厂里面开始了集中劳作。
这种集中劳作的创新不仅能促进技术交流和革新,也是奢侈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方面有利于将保密的生产工艺封锁在高墙之内,另一方面将所有生产活动聚集在相同的地点,更加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
当法国的普通呢绒产品蜕变为奢侈品之后,法国产羊毛制品价格在30年内翻了一番。
03、品牌代表着奢侈和优质
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各地的度量衡并未统一。
当时巴黎的一尺是相当于119厘米,斯特拉斯堡的是50厘米,而马约纳的则是88厘米。
市场上的交易者们为了丈量物品,往往会将一古尺的长度参考刻在石头上,人们也会使用一种被锯成小段的木块当做尺子,但这种尺子的操作也很有问题。
因为当被磨损到仅剩尖端的时候,度量就会不准确,很多无良商家就会利用这个漏洞。
这种行为还没算上商家各种偷奸耍滑的方式。
如果商家在销售的过程中把呢绒故意扯长扯宽,那么这种欺诈行为在交易中随处可见,如顾客又如何能安心地购买呢?
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在呢绒的染色方面。
虽然商人把自己手中的布匹夸得天花乱坠,但是在顾客把衣物上手洗涤或是穿戴之前,人们很难区分出买回的布料究竟是低级染色品还是优质染色品。
如果花了大价钱去买了一堆一洗就褪色的产品,那顾客必然不会再愿意光顾了。
柯尔贝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于1666年建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想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但是很可惜,当时根本没有科学家正儿八经的研究过染料,而且化学学科也处于起步阶段。
柯尔贝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汇聚了职业染匠人才和各种染织技术,把染匠工坊造就成了像现在的实验室,并在这里展开了染料化学的应用和研究。
在此之后,柯尔贝尔卷起袖子大干了一场,他不仅让已经变形失去准度的尺度标记,重新审核时还让每个地区的尺度被重新确定,还规定了很多新的标准,比如木质尺的终端必须包上不会磨损的铁块。
用线的数量必须根据各织物的类型固定下来,全国境内同名同种同质的布料的长宽和韧性必须一模一样等等。
在染料方面,法国为每种颜色的染料开出了最优质的植物昆虫和贝类的原材料清单,并推广了更好的染织方法。
柯尔贝尔重新组织了专员核查,在核查生产的各道工序中,表现出色者的布料都会被打上铅印,不符合规定的则会被没收,然后在广场示众。
在继续增加和完善的规章中,到了最后仅仅染料板块就有376条规定。
而在督查中发现的残次品不仅会撕碎,还会被焚毁,生产和售卖劣质尼龙的工匠和商人,被带到广场上示众。
偷工减料的风险太大,以至于人们不敢轻举妄动。这些新的规定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所有法国人的心中。
品牌这个词刻在了法国人的心中,至今难以磨灭。
写在最后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专员来检查商品质量是否保持卓越,但是品牌就代表着奢侈和优质,这一传统却存留了下来。
《奢侈品的秘密》除了讲法国时尚之都地位的奠定之外,还讲了许多有趣有料的故事,如香水的发明并不是为了增添个人魅力,而是为了掩盖黑死病带来的异味从而避免染病。
时尚其实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还有更多颠覆的故事等着你来品读。
EN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