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明星企业折戟科创板IPO,盈利难题和股权问题成为重大缺陷

陆超芝士 2024-12-21 12:39:25

商业航天载荷企业中最为知名的企业长光卫星近日在科创板终止IPO的消息不胫而走。作为商业航天载荷企业最为知名的企业,长光卫星凭借其先进的产品能力和较好的应用场景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和青睐。其也一直被背后的投资者给予厚望,

该公司于2022年12月23日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随后在2023年5月17日公布了对首轮问询的回应。接着,分别在2023年12月27日和2024年6月29日发布了首轮问询回复的更新版本,这些更新包括了2023年半年报的财务数据以及2023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该公司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26.83亿元。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19.7059亿元,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长光卫星,作为国内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其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截至2022年6月30日,该公司已拥有54颗在轨遥感卫星。

截至2024年11月,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星座已实现115颗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分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其最为出名的业务就是其建设运营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分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同时,公司凭借着在卫星平台和空间光学有效载荷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包括卫星整星及部组件、试验与测试服务、搭载服务、冠名服务等。

芯片研发、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等前沿产业,均需面对巨大的前期投资和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的挑战。长光卫星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同样遭遇了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尽管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并取得了先进的技术水平,但其短期内的收入表现并不理想。

根据2022年公司上市申请时公开的数据,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456万元、10444万元、31172万元和3552万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母公司净利润则分别为-40108万元、-41905万元、-25061万元和-21620万元。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公司累计亏损达到12.078亿元。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同期累计为负的2.9878亿元。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均为负值,分别为-83.85%、-69.68%、-9.75%及-278.32%。

通常情况下,长期亏损的企业并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标准。然而,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中国的二级资本市场开始逐步向那些早期亏损的科技型企业开放募资渠道。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二章的相关规定,只要企业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并且在最近三年内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即便企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也具备了在科创板上市的资格。

持续经营能力之问

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确定盈利的具体时间点,这是长光卫星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作为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资产模式,每年需承担巨额的卫星折旧费用和高额的研发投入。与此同时,与国外商业航天领域相比,我国的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商业遥感卫星的市场需求尚需经历一个培育期,这导致公司在初期的销售规模有限,销售收入无法覆盖同期的卫星折旧成本、研发费用以及人员成本等各项支出。鉴于公司报告期累计亏损已超过12亿元,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成为了审核中心首轮问询的核心关注点。

该公司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客户集中度较高。在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82.77%、60.13%、72.64%和60.62%。公司的主要客户变动频繁。例如,D01和D04在2020年分别是公司的第一和第二大客户,但在其他报告年度并未出现在前五大客户之列。同样,在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中的前四大客户在其他年度也未出现。此外,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北京道达天际科技、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海南聚能云商科技、成都国星宇航等企业也仅在三年半的报告期中作为前五大客户出现过一次。这些企业中不乏来自政府部门的采购和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采购,但是采购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

同时其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也是其上市的一大问题,其第一大股东东方圆资产持股比例为11.1692%,但是并不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真正负责企业主要技术力量的是其第二大股东长春光机所,持股为11.1642%,和第一大股东仅仅差距0.003%,同时其第三大股东问宇航天持股10.1492%。这就导致无任何单一股东对股东大会构成控制,亦无法对董事会构成控制,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尽管长光卫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遭遇了挫折,但公司依然有机会通过改善财务状况、优化股权结构以及提升业绩来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并最终实现成功上市。这也是商业航天关注者期待看到的。

0 阅读:4

陆超芝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