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就如猫的眼珠一样变幻莫测,一味讨好,换来的不是合群,而是变本加厉地不屑一顾。
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不妨看一遍《我是猫》。
你从来没有做错什么,可就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很想被认可。
为此你做了很多努力,然而事与愿违,你不仅没有融入群体,反而被排挤的更严重。
实际上,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才是“我要的”,什么是“我愿意”,什么是“我可以”什么时候要“我拒绝”。而不是一味地“那好吧”“听你的”。
我比较赞同夏目漱石老师在《我是猫》那本书里的一句话。“人类就是这样,总是自以为是,高傲自大,旁若无人。只有出现更强大的生物来惩治他们,他们才不会这么嚣张。”
校园或者职场,都一样。人永远只佩服比自己强的,而永远会忽视向自己谄媚。
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前,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不聪明,甚至于还有点摆烂性的随遇而安。
在家里,家里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叫我选什么我就选什么。初中择校,高中分班,大学报志愿。都是他们说“这个学校很有名”“理科,就业前景好”“那点分数,去什么省外,何况我们养你这么大不容易,你就这么想丢下我们跑?”
我不想听到家里人说那句“都是为了你好,你还有意见了?”也不想看到他们眼中那浓郁到窒息的失望。
在学校,同学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永远都是“我赞同”。每次老师问到“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我握了几次拳,最终还是放弃了。
要是提出不同意见,课后要被他们嘲讽很久,而且会被贴上“爱出风头”的标签,动员全班同学不许搭理。上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就是这样的待遇。
在职场,领导的安排,同事接受我也接受,从来不拒绝。
逆来顺受了很多年,我差点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模样。也忘记了,最初抄写的那句:强者从来独行。
第四次被同事抢去创意,我忍无可忍,撕了她的策划书。第七次被领导安排接待客户喝酒喝到住院。我终于决定辞职休息一段时间。
在家休息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在意我身体怎么样,心理是否健康,只是一味地责怪我任性弄丢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安稳工作。
而我提出了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明明我这么难受了,你们为什么只在意我又没有工作?
他们却说:你不一直是这样的吗?什么也不说,就知道苦着一张脸,人家说什么你都是“都可以”,谁知道你怎么想的……
我这才知道,我委屈自己做出的退让,在他们的眼中只是自作自受。
原来真的是,人人都一样,旁若无人,自以为是。你想让他们看到你,你想被人尊重,首先你要比他们更强。
休息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我的生日。为数不多的朋友送来了一份礼物,一整套书。
一个人沉默寡言的日子里,我一本本翻开他们。《月亮与六便士》《人间失格》《我是猫》……
看过以后,我也忍不住问自己: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是作践自己吗?
非要去迎合别人,讨好别人,委屈自己,甚至扭曲自己,让别人说出那几句“真乖”“一起吧”才叫好孩子,才算合群?
不,不是这样,不该是这样的。
随着阅读这些书,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个在满地都是六便士中把目光投向月亮的人,唤起了那份我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人间失格》让我看到了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
《我是猫》从另一种生物的眼中揭示人性,让我看到也许别人表面的和颜悦色中隐藏着深层次的嘲讽。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出现的书中的故事之前也曾在我的生活里。
我沉下心,去回想过往,去思考我遇到的人,我做过的事。我试图从中找出一些什么来反驳,但无一例外都一一对应。
上学的时候,同学在我说出“我赞同”后投来的奇怪目光叫“我就知道你不敢反对”。工作的时候,同事剽窃我的创意邀功时从我身上扫过去的眼神叫不屑一顾。领导无视我的意愿叫我去陪客户喝酒的行为叫“我知道你不敢拒绝”。
我为什么不敢拒绝?因为我别无选择?不,不是,恰恰是因为我有选择而不自知,活在别人眼中且木讷软弱。
换句话来说,就是我好欺负。
明白了这一切以后,我不再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不再祈求别人良知觉醒,也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为你好”。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看清了自己的实力,我开始投入自己的世界,为了“我想要”去奋斗,也勇敢说出了那句“我拒绝”。那种感觉,前所未有的美妙!
渐渐地,我的恐惧不再是害怕独行,而是,今天的自己没有比昨天更强!
再次翻开这本书,我想我也是猫,却不是那只只能依靠主人施舍的猫!
创作不易,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