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妈妈,我要给这本书打满分啊~太好看了!”

弥小木 2024-05-29 20:43:12

文|弥小木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晚睡前老二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找来一本书与老母亲共读。

这两天读的其中一本,读完之后,老二直呼“满分!妈妈,我要给这本书打满分啊~太好看了!”

现在对于阅读的书籍,老二是有一套自己的评分系统的。这本让他毫不犹豫打满分的童书,是它——《轮子》。

老二给的理由简洁明了:• 科普书• 能知道以前不知道的轮子知识

是了,这本《轮子》,讲述的是有关「轮子」的科普童书。科普童书,老二看过不少,能让他打满分的,数得过来。一起来聊聊,让一年级的老二打满分的这本《轮子》好看在哪吧!

获取新知,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在《轮子》里,会知道:• 原来轮子的最早使用者是制陶工人• 骑大小轮自行车的难度很高,下坡时,要把腿搭在车把上,为了摔落时脚先着地• 世界上最快的过山车,是时速高达240千米的阿联酋“罗萨方程式”过山车• 世界上最高的过山车,是高达139.5米的美国“金卡达”过山车• 世界上最常的过山车,是全长2479米的日本“钢铁之龙2000”过山车• 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是高达250米的迪拜“迪拜眼”摩天轮……

英国童书作家特蕾西·特纳,将19个与「轮子」有关的主题,用孩子喜欢阅读的方式展现在了《轮子》里。

看看我家老二的反应,就知道《轮子》里的新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一开始老母亲是有点意外老二给《轮子》的满分评价,最初入这本《轮子》,仅仅因为觉得好像还没看过关于「轮子」的书,扩充下孩子的阅读知识面(其实,也是老母亲自己想看)。

没想到,老二看这本《轮子》时,嘴巴没怎么停过,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快乐。合上书,细细一想,老二读《轮子》的快乐状态,是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提到的“文字本身的乐趣”带来的啊: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空缺”、理解的乐趣。

读未知领域的科普书,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人带来知识“空缺”的认识,至于读的时候,是快乐的、还是郁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文笔。

很明显,《轮子》给孩子带来的新知感受,是愉悦的、快乐的。

已知与新知,碰撞带来的奇妙互动感

《轮子》里有孩子未曾了解到的「轮子」新知,也有新知与已有知识的碰撞,分享下里面让老二聊得唾沫横飞的内容。

比如,封面。

读《轮子》这天,老二在学校刚好画了一幅“坦克飞机车”,而所画的轮子,恰恰是封面上的这款「轮子」,这让老二很惊喜,算是与作者的某种默契。

读到「水车」,聊之前去过的雕塑公园里大型水车装置,老二指出见过的水车与书上水车的区别。

读到「轮齿和齿轮」,聊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真实模样。

读到「色轮」,最开始老二对于「色轮」不明白,一提起在《莫奈展》上转动过的真实「色轮」,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来了。

读到「舵轮」,老母亲还没回过神,老二忙着提醒,同样在《莫奈展》上玩过「舵轮」啊。

读到「旋转木马」,老二急急打断老母亲,说起自己玩过的旋转木马,旋转木马的「轮子」在上面,他坐旋转木马时抬头看到过。孩子的视角,总能给人惊喜,老二看到「旋转木马」的「轮子」,与书中提到的旋转木马的「基座」是不同的角度。

读「非常、非常大的轮子」,老二用自己的脚来丈量3米宽轮胎的既视感,对于如此大的轮胎,老二发出由衷的“啊”。

不夸张地说,《轮子》里的每一页,老二都能聊聊自己的看法、经历。这种互动的频率,让看似薄薄的一本《轮子》,读了半小时都不够。要不是时间太晚,老二还能接着聊下去。

让老二聊得如此欢乐,是《轮子》中的新知与已知带来的奇妙互动感啊。

知识体系的示范

优秀的科普童书,让人永远都看不腻,在不同主题的科普童书中,总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轮子》从一个个「轮子」的「点」出发,用「时间线」将「轮子」有关的内容连起来,最终呈现了一个「轮子」的「面」。

这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很好的示范,是孩子最终要学会的建立「知识体系」的方式。

从《轮子》出发,孩子可以借由《轮子》的内容框架,进行其他内容的主题阅读,最终建立属于自己关于新知的「知识体系」。

《轮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知识的示范。

写在结尾的话

和孩子一起读《轮子》,获得的快乐,其实不仅仅在于新知、互动,还有欣赏图画带来的快乐。

《轮子》里面的图画是爱尔兰图书奖得主法蒂•伯克所画,在书中会在不经意间看到一些有趣的画面。比如吐着舌头工作的陶轮工人,比如被剪凸羊毛的羊皱眉了……

悄悄说一句,睡前不太适合和孩子一起读这么欢乐的《轮子》,读完后我家老二迫不及待要去生活中搜寻不一样的「轮子」啦~

Hi~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

0 阅读:4

弥小木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