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嫡出少爷,因丧父不被长辈重视,为实现理想甘当贾环的影子
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嫡子,也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亲孙子。按理说,他应该是荣国府的金凤凰,上有爷爷奶奶疼爱,下有母亲李纨尽心教导。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贾兰自幼丧父,经常不被长辈重视,有时候甚至被亲奶奶王夫人遗忘。贾兰在荣国府成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母亲的辛苦付出,甘愿当庶出的叔叔贾环的影子。
一、贾兰为实现理想,甘当贾环的影子。正说着,只见贾环、贾兰小叔侄两个也来了,请过安,邢夫人便叫他两个椅子上坐了。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坐不多时,便和贾兰使眼色儿要走。贾兰只得依他,一同起身告辞。宝玉见他们要走,自己也就起身,要一同回去。邢夫人笑道:“你且坐着,我还和你说话呢。”宝玉只得坐了。邢夫人向他两个道:“你们回去,各人替我问你们各人母亲好。你们姑娘、姐姐、妹妹都在这里呢,闹得我头晕,今儿不留你们吃饭了。”贾环等答应着,便出来回家去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贾环是贾政庶出的儿子,也是贾兰庶出的小叔叔。按理说贾兰是贾珠嫡出的儿子,也是贾政嫡长孙,在继承权上比贾环更有优势。但不幸的是贾兰的父亲贾珠早逝,贾兰一直生活在亲叔叔宝玉的阴影之下。都说隔代亲,可贾兰的亲奶奶王夫人眼里只有小儿子宝玉,并无这个嫡亲的孙子,长辈的忽略,再加上自幼丧父,年幼的贾兰很敏感,也很倔强。他要努力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贾兰甘当贾环的影子,在府里处处站在贾环的后面,如探望贾赦的病。
从邢夫人对待贾环、贾兰和宝玉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贾兰与贾环一样在府里存在感很低,经常被长辈忽略。这次原本贾兰与贾环一起来探望贾赦的病情,贾赦虽不是贾兰的亲爷爷,也是贾兰的长辈。贾环与贾兰一起来探病是规矩也是礼节,但邢夫人却看人下菜区别对待,一方面留宝玉在这里吃饭,另一方面却借口人多,拒绝了贾环与贾兰在这里吃饭。
贾兰与贾环到底还是个孩子,他们肯定也渴望得到与宝玉一样的待遇,也希望留下来,但现实是邢夫人压根就没有留他们的意思,基本上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更是把他们与宝玉区别对待。如果贾兰的父亲贾珠还活着,他不会受到这样的不公平待遇,更不会活在亲叔叔宝玉的阴影之下,他也应该是众星捧月的小少爷。
或许是同病相怜的原因,贾兰选择与贾环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成了贾环的影子。
二、嫡出的贾兰与庶出的贾环。与贾环生母赵姨娘出身卑微不同,贾兰的母亲李纨出身书香世家,贾兰的外公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贾兰是贾政这一房的嫡长孙,不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不应该成为贾环的影子,他应该与亲叔叔宝玉更亲近才是。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贾兰年纪虽小,却懂得很多,他失去了父亲的庇护,爷爷奶奶又特别疼爱叔叔宝玉,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考取功名,让母亲李纨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概是贾兰与贾环在府里处境一样,都是不受长辈重视的人,贾兰平时出门总喜欢跟在贾环的后面。不管是探望贾赦的病,还是探望生病的宝玉,贾兰总是与贾环一起出现,而且都是跟在贾环的后面。
很多读者有些不明白,贾兰年纪小不懂事,李纨是个很精明的人,她为何默许儿子与贾环在一起玩,难道不怕贾环带坏了贾兰吗?事实上,主要是宝玉是主角,而且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忽略了贾环好的一方面。
贾环虽然受生母赵姨娘的影响,对宝玉有些嫉妒,但在学业上还是很认真的,至少不像宝玉那样只读诗词歌赋,不爱读四书五经,不愿走仕途之路。贾赦曾夸赞贾环很不错,将来可以考取功名世袭爵位,至少说明贾环在学业上也是不差的。
从年龄上来看,贾兰与贾环应该相差不多,他们经常一起上学,一起玩。辈分上虽是叔侄,关系上却像兄弟一样。再加上贾环庶出的身份,在府里存在感很低,不像宝玉那样众星捧月高不可攀,这样的贾环更容易相处,也不会让贾兰觉得有压力。相信经历过的人更懂得贾兰的敏感,他宁愿跟在庶出的贾环后面做他的影子,也不愿意亲近自己的亲叔叔宝玉,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回到话题上来,李纨之所以不拒绝儿子与贾环一起玩,也是因为她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贾兰。贾兰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而且很倔强,有一次荣国府举行家宴,因为贾政和王夫人没有派人喊贾兰,他就不愿意去。后来还是贾政派人去叫他,贾兰才来的。正是因为了解儿子,李纨才没有制止贾兰与贾环一起玩,毕竟贾环在学业上还是非常认真的。
由此可见,贾兰不仅自尊心强,也很敏感,尤其是失去父亲贾珠的庇护之后,他变得更敏感。或许王夫人与贾政只是多疼爱宝玉一些,对贾兰也不是不闻不问,贾政还是很关心贾兰的学业的,但敏感的贾兰却觉得自己不被长辈重视,在府里的存在感很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发奋读书,甘当贾环的影子,这样的贾兰是倔强的,也是可怜的。好在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后四十回中,贾兰考取功名,重振家业,也是贾家草字辈中比较有前途的一个。
我是萧梦,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
参考著作:曹雪芹著,脂砚斋评《红楼梦》脂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