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古韵山西
三晋大地,宝藏多多
说起山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产煤大省,还是煤老板?亦或是那一碗热气腾腾、口感筋道的刀削面?其实,山西远不止这些刻板印象。它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皆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境界轮廓略呈现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 “表里山河” 之称。
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早在新石器中期,山西就有文明活动的迹象。周朝叔虞封地于唐,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始见 “晋” 称。东周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于是山西也被称为 “三晋大地”。唐时唐太宗认为山西是 “龙兴” 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心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 “北都”“北京”。金元时期,山西又成为蒙金争夺焦点。明清时期,山西的政治军事地位下降,但在经济方面,晋商开始兴起,从明初到清末,在商界活跃了长达五个多世纪之久。
(山西地理)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1 处,位居全国第一;有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 3 处世界文化遗产;全省共有古代壁画 2400 平方米,古代彩塑 12799 座,两项均居全国之首;宋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 120 座,占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总量的 75%。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山西拥有了丰富多样且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今天,就跟着我的脚步,一起走进山西的 5A 景区,看看你都去过几处,又有哪些心动之地还在你的旅行清单上等待打卡。
(山西)
云冈石窟:刻在石头上的北魏风华评定时间:2007年
云冈石窟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 16 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由皇家主持营造的第一座大型石窟寺,亦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非凡。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彼时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在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佛教得以兴盛,云冈石窟应运而生。其营造工程浩大,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历经北魏多位皇帝的持续建设,方才成就了这般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石窟群。
(云冈石窟)
早期的昙曜五窟(第 16 - 20 窟),受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影响显著,佛像高大雄伟,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身着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衣纹紧密贴体,呈现出雄浑、纯朴的西域风貌,彰显着北魏初期对佛教造像传统模式的借鉴与尊崇,同时也寄托了皇家对佛教护佑的祈愿,如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高约 13.7 米,大佛面容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后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佛像之一。
中期石窟(主要包括第 1 - 13 窟)则在继承前期风格的基础上,汉化趋势逐渐凸显,雕刻造型趋于工整华丽,洞窟形制、雕刻内容与风格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特征。洞窟内部布局更为规整,雕刻题材丰富多样,除佛像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佛传故事、本生故事雕刻,人物形象逐渐汉化,面容清瘦,眉目疏朗,神情飘逸,服饰也从早期的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转变为褒衣博带式,体现出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石窟艺术中的深入发展。
(云冈石窟)
第 6 窟,被称为“释迦佛洞”,是云冈石窟中期的杰出代表。洞窟中央矗立着一座连接窟顶的方形塔柱,高约 14 米,塔柱四面雕刻着精美绝伦的佛像及佛传故事,从塔座到塔顶,层层雕饰,细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佛传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如一部立体的佛教史诗。窟顶的飞天浮雕轻盈灵动,衣带飘舞,仿佛在云端翩翩起舞,与洞窟四壁及塔柱上的雕刻相互辉映,营造出美轮美奂、庄严神圣的艺术氛围,使观者沉浸其中,领略到北魏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雕刻技艺。
晚期石窟(主要是第 14 - 20 窟以外的其他洞窟),因北魏政治中心南移,规模相对较小,但雕刻风格更加细腻,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表情温婉,展现出“秀骨清像”的独特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尚以及审美观念的转变紧密相连,成为中国北方石窟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石窟艺术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如第 38 窟,窟内北壁主佛两侧的胁侍菩萨像,面容清秀,身姿婀娜,服饰华丽,雕刻线条流畅细腻,生动地展现出晚期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精致与细腻之美。
(云冈石窟)
五台山:佛国圣地,清凉胜境评定时间:2007年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它可不单单是一座山,而是由一系列山峰群组成,坐落于 “华北屋脊” 之上,景区总面积达 2837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 3061 米。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还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地位尊崇至极。
五台山还是中国最早寺庙显通寺的诞生地,南禅寺和佛光寺作为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更是为唐代文明提供了宝贵见证。这里拥有全球罕见的地层地貌,历史可追溯到 26 亿年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器,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五台山)
五台山更是避暑胜地,哪怕是盛夏时节,平均气温也不过 13.7℃,因此它又被称作 “清凉山”。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 2017 年,有寺院 47 处,台内 39 处,台外 8 处,其中多敕建寺院,诸多皇帝曾前来参拜。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各具特色。显通寺作为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历经多次扩建、更名,规模浩大。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成寺。院内那座大白塔,高 75.3 米,环周 83.3 米,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洁白的塔身与周边建筑相互映衬,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风吹铃动,梵音渺渺,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通山顶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居住于此,清代重建时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琉璃瓦色彩斑斓,砖石打磨精细,尽显豪华尊贵,为五台山诸寺之首。
(五台山)
五台山有 “大朝台” 和 “小朝台” 之分。所谓大朝台,是遍礼全山佛寺,并亲临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祷,这是一场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而小朝台,仅需登临 1080 台阶的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一次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有 “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的说法。
亲临五台山,穿梭在群山之间,伴着山间清风,听着寺庙钟声,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心灵的净土之上。一路上,遇到不少信徒,他们眼神坚定,步伐虔诚,或手持念珠默默诵经,或三步一叩首,向着心中的圣地前行,那份执着让人动容。站在黛螺顶上,俯瞰群山环抱中的寺庙群落,金顶红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种震撼与宁静交织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抛诸脑后,只留下内心的澄澈清明。
(五台山)
皇城相府:北方巨族的府邸传奇评定时间:2011年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这座有着近 400 年历史,融合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可是被誉为 “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
皇城相府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其主人陈廷敬声名显赫。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进士,因同榜有同名者,故由顺治皇帝赐名 “廷敬”。他一生仕途顺遂,历任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清廉正直,才学出众,辅佐康熙皇帝长达五十余年,参与国家诸多重要决策,是康熙朝的股肱之臣,深受皇帝倚重。在其荣耀的政治生涯背后,家族的兴盛发达也为皇城相府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廷敬)
皇城相府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共有 16 座大型院落,640 余间房屋。依山就势而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既有着北方建筑的雄浑豪迈,又不失江南园林的婉约灵秀。内城始建于 1632 年,具有明代的建筑风格,八座院落错落有致,彰显着古朴庄重;外城则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完工,融入了更多清代的建筑元素,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建筑一应俱全,布局严谨又不失生活气息
御书楼作为皇城相府的首道门,西门外的御书楼格外引人注目。它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纪念父亲所建。这座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金色琉璃瓦覆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尽显尊贵之气。走进楼内,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敬重与赞赏,那珍贵的墨宝,承载着皇家的恩宠与荣耀,也让这座楼成为了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皇城相府)
河山楼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它名取 “河山为囿” 之意,是崇祯五年(1632 年),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河山楼高达七层,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它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遥想当年,流寇肆虐,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凭借着河山楼的坚固防御,一次次躲过兵灾,它见证了陈氏家族的坚韧与智慧。
藏兵洞与河山楼相辅相成的藏兵洞,是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 125 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自下而上一层高于一层,逐渐靠向城墙,下一层的房顶是上一层的平台。这种设计既节省了材料,又增加了防御的稳固性。
皇城相府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建筑,更得益于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的 260 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 41 位贡生,19 位举人,并有 9 人中进士,6 人入翰林,享有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之美誉。在此期间,38 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 14 各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 16 人之多,出现了 “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 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
绵山: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仙境评定时间:2013年
绵山,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距介休市区 20 千米,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 2566.6 米,相对高度 1000 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拥有奇岩险道、秀水古柏等自然景观,还是作为清明节 “寒食节” 发源地的身份,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绵山的历史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传晋国贵族介子推曾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余年,在饥饿时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返国为君(晋文公)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却独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亲来到绵山隐居。后晋文公派人前来绵山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结果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令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 “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 “寒食节”。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明节(寒食节)的由来。
(绵山)
绵山山势巍峨,起伏绵亘百余里,山势陡峭,多悬崖断壁和岩洞。在北魏时,山中即建有寺庙,初唐时已是一处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有龙头寺、大罗宫、蜂房泉、一斗泉、抱腹岩、介公岭、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等景点。其中抱腹寺建于抱腹岩中,为绵山第一胜景。抱腹岩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荡,整个抱腹寺的 20 余间佛殿建于抱腹岩的腹中,雪、雨无法侵及。
大罗宫,“三清上,曰大罗”,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为大罗天,因此这座宫殿为大罗宫,意为最高的仙宫。大罗宫依山而建,高悬于岩壁之上,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这里供奉着无形天尊、无名天尊和无上元君,以及 “三清”、“四御” 等道家最高神灵。整个建筑群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共十三层组成,总高 110 米,建筑群雄伟壮观异常,游客称赞其 “可以与布达拉宫相媲美”,可谓是天下道家第一宫观。
(绵山)
云峰寺原名抱佛寺,俗称大岩,因建在抱腹岩内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该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后在岩中建寺,称抱佛寺,即云峰寺。云峰寺(抱腹岩)有三绝:飞人挂铃、包骨真身像和铁锁岭。原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曾有专门节目介绍该景。据说该寺距今已超过 1700 年的历史了。
从云峰寺有步道可以直达正果寺。正果寺听名思义就是得道高僧修成正果的地方,里面的 “肉身佛像” 就是明证。铁锁岭正果寺处的灵应塔,修建于唐贞观十五年,为唐太宗敕建,供奉的是汉人第一佛空王佛田志超。灵应塔明七暗九层,高达 69 米,高出云霄,巍峨壮观,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
水涛沟最令人心醉,此刻绿山环绕,气候凉爽宜人,崇尚自然者定将沉醉于此。这里的山路不陡,攀爬轻松自在,但对于年长者而言,可能稍显陡峭,因山石欠缺整修。沿途可见众多小瀑布,宛如身处水帘洞天,世外桃源之感油然而生。
(绵山)
平遥古城:晋商传奇的鲜活见证评定时间:2015年
平遥古城这座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的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 2800 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唯一以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汉民族古县城,堪称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全方位展现了当时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它宛如一只静卧的乌龟,“龟” 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恰似龟之四足,民间因此称其为 “龟城”,寓意固若金汤、长治久安。古城由古城墙、古街巷、古庙宇、古店铺、明清民居等构成,城墙高 12 米,周长 6500 米,有 6 座城门、4 座方形瓮城、3000 多个垛口,东南城墙还矗立着魁星楼,墙外护城河深广各 4 米。
(平遥古城)
城内以市楼为中心,四条大街、八条小街、72 条蚰蜒巷纵横交错,构成规整且富有韵律的棋盘式格局。漫步在古城街巷,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身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民居,抬头可见飞檐斗拱、雕花门窗,仿佛能看到昔日晋商往来、市井繁华的景象。
作为晋商的故里,在明清时期,平遥经营的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远涉欧亚。他们经营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诸多行业,称雄国内商界长达 500 年。其中,山西票号更是开创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中国第一家票号 —— 日昇昌票号就诞生于此。日昇昌票号在鼎盛时期,分号遍布全国 30 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掌控着十九世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年汇兑金额高达 3800 万两白银,可谓 “一纸风行”“日利千金”。
(平遥古城)
在平遥古城游玩,美食自然不可辜负。平遥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是平遥最有名的特色美食之一,无论是直接切片食用,还是搭配面食,都让人回味无穷。平遥碗托是特色风味面食小吃,面质筋道、滑爽可口,凉拌时佐以山西老陈醋、辣椒油等调料,酸辣开胃;炒着吃则香气四溢,别有一番风味。莜面栲栳栳工艺讲究,口感劲道,蘸上特制酱料,或者切开与蔬菜、肉类一起炒制,美味十足。还有水煎包、泡泡油糕、油茶等众多小吃,各具特色,让人唇齿留香。
平遥古城内有许多特色客栈可供选择。明清四合院摆满绿植,古韵十足,白天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探寻晋商遗迹,感受民俗魅力;夜晚,古城华灯初上,灯火阑珊,与白天的古朴庄重相比,又多了几分梦幻与柔情。登上城墙,俯瞰古城夜景,灯火如繁星般闪烁,远处的市楼在灯光映照下格外壮观,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自己也成了古城故事中的一员。
(平遥古城)
雁门关:烽火硝烟中的历史脊梁评定时间:2017年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 20 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 “中华第一关” 之称,向来有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的美誉。雁门关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
雁门关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这里是赵国的北大门。赵武灵王在此推行 “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此后,它逐渐成为中原与北方民族交锋的前沿阵地。汉朝时,这里更是防御匈奴的关键关隘,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都曾在此驰骋沙场,多次大败匈奴,守护中原安宁。唐朝时期,因突厥崛起,唐军驻守雁门山,设立铁裹门关城,加强防御。明朝,雁门关再度成为军事要地,明洪武七年(1374 年),吉安侯陆享主持修筑新关,地势愈发险要。
(雁门关)
即便到了明清以后,内长城作用渐弱,雁门关的军事地位依然不可小觑。其建筑结构独特完备,由关城、瓮城、角楼、边墙等构成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关城城墙高大坚固,设有箭楼、敌楼等防御设施;瓮城设计巧妙,能在敌人攻入时形成包围之势;角楼高大挺拔,用于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边墙蜿蜒曲折,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雁门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这里见证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吟诗作赋,流传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生动描绘了雁门关的雄伟险峻与战斗的激烈残酷。
(雁门关)
景区内除了关隘建筑,还有不少景点值得一游。天险门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上的雁楼,曾是瞭望敌情、指挥作战的重要场所,虽历经沧桑,依然气势恢宏;云际泉,泉水清澈甘甜,终年不竭,传说喝了此泉水能带来好运;地利门宁边楼,高大雄伟,登楼远眺,群山连绵,关隘险要尽收眼底,令人心生豪迈之情。
周边的 “雁门八景” 也颇具特色,从东往西,覆宿晴岚、勾注春云、雁门紫塞、岩寺晚钟,如诗如画;古城周边的南楼夜雨、滹沱新涨、晋陵古柏,各有韵味;南山上的凤山秋月,每逢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洒下银辉,与凤山的古建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些景致承载着代县的历史与乡愁,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品味岁月的痕迹。
(雁门关)
洪洞大槐树:华夏根脉,寻根溯源评定时间:2018年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民谣,传唱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也牵系着亿万游子的心。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便是这民谣背后的归宿,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饱经战乱与灾荒,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山西,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庇护,战火未及,加上风调雨顺,成为人口聚集的避风港。为平衡人口、恢复经济,明朝开启了浩浩荡荡的移民工程,洪洞大槐树作为移民的集结地,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五年,短短 50 年,先后 18 次大规模移民,涉及 18 个省市、500 多个县份,迁民如蒲公英般飘散各地,扎根繁衍。
(洪洞大槐树)
走进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雕大门巍峨耸立,它以树根造型为蓝本,寓意着移民后裔同根同源,无论身在何方,血脉始终相连。大门两侧的 “根” 字影壁,苍劲有力的 “根” 字,宛如历史的呐喊,召唤着游子归乡寻根。沿着通道前行,便是一代大槐树遗址,虽古槐已不在,但此地承载的记忆永不磨灭,新植的槐树郁郁葱葱,延续着先辈的气息。不远处的二代、三代大槐树,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每年都有无数后人在树下虔诚祭拜,追思先祖。
祭祖堂是园区的核心,庄严肃穆,堂内供奉着 1230 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也是天下民祭第一堂。走进祭祖堂,香烟袅袅,烛光摇曳,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焚香、献供、跪拜,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在这里,姓氏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家族传承的纽带,每一个牌位背后,都是一部家族迁徙、奋斗的史书。
民俗游览区则生动还原了元末明初洪洞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古色古香的民居、传统手工作坊、民俗表演,让人仿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先辈们的日常。在这里,能看到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剪纸、面塑,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还有威风锣鼓表演,鼓声震天,气势磅礴,展现着这片土地的豪迈与热情,这一民俗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大槐树)
在洪洞大槐树,流传着诸多有趣的移民传说。许多移民后裔的小脚趾甲是两瓣的,传说是因为当年官兵为防移民逃跑,用刀将他们的小脚趾砍成两半做标记,虽无科学依据,却成为移民后代认祖归宗的特殊印记。还有 “解手” 一词的由来,移民途中,大家手被捆着,想要方便只能向官兵喊 “解手”,久而久之,这个词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这些传说承载着移民的苦难与坚韧,代代相传。
在清明节期间到访洪洞大槐树,彼时园内热闹非凡,寻根祭祖大典盛大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后裔齐聚,大家身着传统服饰,神色庄重,在祭文中追思先祖开疆拓土的艰辛,感恩血脉传承的恩泽。大典上,传统的祭祀仪式依次展开,迎请神主、敬香通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 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鼓乐齐鸣、钟磬悠扬,现场庄严肃穆又饱含深情。
(洪洞大槐树)
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山水画卷,地质奇观评定时间:2019年
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原名 “八道水”,因峡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这处景区雄踞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的中段,最低海拔 600 余米,最高海拔 1400 余米,最大落差约 1100 米,有着 “太行第一雄峡” 的美名,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堪称 “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
八泉峡的自然风光,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群峰竞秀,万壑争奇,幽幽峡谷中,或激流突进,飞瀑悬泉,或潺潺水流,绵延不绝。漫步其间,一步一景,仿佛置身水乡。峡谷内有泉源百余处,飞瀑几十条,峡顶奇石如笋,洞若门户,在山巅俯瞰蜿蜒长峡,恰似一幅泼墨长卷,山泉飞瀑、奇峰异石与峡谷风光相互映衬,引人入胜。
(太行山大峡谷)
这里的旅游项目丰富多样,有着 “地上看、天上观、水中游、云中行” 的独特体验。你可以坐船徜徉于碧绿清澈的湖水之上,两岸山峰夹峙,峡中碧水荡漾,将高峡平湖的奇妙美景尽收眼底;乘坐 3000 米的拐弯索道,在群山之间 360° 俯瞰太行全景,尽享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的壮丽景色,感受山脉的雄浑气魄;还有那百丈崖壁上的天空之城观光电梯,运行高度达 208 米,荣膺 “三项世界纪录”,站在玻璃观景台上,目之所及令人惊叹,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壮阔山河,那种震撼直击心灵。
从码头登船,缓缓驶入高峡平湖。微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与湖水的湿润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沿途,峡谷的美景尽收眼底,峭壁上的植被郁郁葱葱,偶尔还能看到几缕清泉从石缝间涌出,飞流直下,落入湖中,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此时,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水流声、风声与鸟鸣声交织在一起的自然乐章,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当缆车缓缓上升,脚下的峡谷逐渐变得开阔,那种悬空之感既让人胆战心惊,又兴奋不已。中国唯一的空中拐弯索道,全长 2900 米,跨越 13 座山梁,在空中俯瞰峡谷的壮丽景色,体验刺激与惊险。随着缆车的前行,360 度全方位的太行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连绵起伏的山峦、深邃幽长的峡谷、蜿蜒曲折的溪流,一一呈现在眼前,让人真切感受到太行山脉的雄伟壮阔,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只飞鸟,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太行山大峡谷)
若想体验一把极速升降的快感,那就一定不能错过天空之城的观光电梯。这座 208 米高的垂直电梯,以其惊人的速度,只需短短 58 秒,就能将游客从山顶送至山脚。电梯紧贴岩壁而建,乘坐时,透过玻璃轿厢,峡谷的景色如幻灯片般飞速闪过,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让人直呼过瘾。到达山脚后,回首仰望,依然会为刚才的惊险之旅感到惊叹不已。
游玩路线方面,我强烈推荐 A 路线:观光车(大概 5 分钟) - 时光隧道(里面走 10 - 15 分钟) - 游船(10 分钟左右) - 峡谷徒步(好好体验这三公里,主要的风景都在峡谷中) - 索道上山(15 分钟左右) - 玉皇阁 + 玉皇宫 - 步行下山 / 空中巴士 - 天空之城电梯 - 观光车。这条路线相对舒适,能让游客充分领略八泉峡的美景,且不走回头路。
八泉峡的四季景致各异,春天万物复苏,峡谷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仿佛大自然用画笔勾勒出的清新画卷;夏天是北纬 30° 的避暑胜地,拥有同纬度大部分地区没有的清凉,山间清风拂面,流水潺潺,为人们驱散暑热;秋天层林尽染,金黄叶柏、绛红秋枫、朱橘野果等山林树木五彩夹杂、深浅交错,把峡谷打扮得如少女的彩裙般绚丽多姿,漫步其中,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冬天峡谷高海拔地区银装素裹,一片琉璃世界,山风呼啸,却也别有一番清冷孤寂之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太行山大峡谷)
临汾云丘山:晋南胜境,奇幻之旅评定时间:2020年
云丘山位于临汾市乡宁县,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 “北云丘、南武当” 的盛誉,是中国乡土文化地理标志,还被誉为 “天然氧吧”,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高,每立方厘米高达 25000 个,是城市空气的 30 多倍。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素有 “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 的美誉,景区内的冰洞群更是一绝,作为特色景观之一,是目前国内已探明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洞体四壁结冰,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遍布,宛如童话世界。
(云丘山)
云丘山最让人惊叹的,当属那神秘的冰洞群。它形成于距今 300 多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期,是大自然用漫长岁月雕琢出的奇迹。整个冰洞群由 11 个洞腔组成,是目前国内已探明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
洞体四壁结冰,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琳琅满目,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这里的冰形态各异,有的像利剑直插地面,有的似珠帘垂挂洞顶,还有的仿若蘑菇、葡萄,栩栩如生。即便是在炎炎夏日,洞内依然寒气逼人,温度骤降至零度以下,与洞外的温热形成鲜明对比。
玉皇顶,云丘山的最高峰,海拔 1629 米。这里是俯瞰云丘山全景的绝佳之处,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或是乘坐缆车悠悠而上,沿途风景如画。山间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得仿佛能洗涤人的心肺。当你终于登顶,那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海翻腾,远处的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云丘山)
传说这里是距离玉皇大帝最近的地方,山顶的玉皇阁始建于宋元时期,是一座三叠式建筑,庄严肃穆。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日、月神,每年都有众多香客前来祈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玉皇阁旁,听着微风拂过,吹动檐角的风铃,清脆悦耳,仿佛是天庭传来的梵音,让人心旷神怡,尘世的烦恼也随之消散。
神仙峪,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仙气。它是云丘山自然山林底部的狭长溪谷,走进其中,仿佛踏入了世外桃源。相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时曾在此处驻足,被这里的清幽美景所吸引,便在此盘桓修养。如今,漫步在神仙峪,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份道家的宁静与悠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耳边是鸟儿欢快的歌声和溪水的叮咚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之魂,华夏气魄评定时间:2022年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其奔腾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无数生命与传奇。而在黄河之上,有一处被誉为 “天下奇观” 的地方 —— 壶口瀑布,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震天动地之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成为无数人心中一生必去的打卡地。
壶口瀑布究竟有多震撼?当你站在它的面前,方能真切体会到什么叫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奔流至壶口,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急剧收束,犹如一把巨大的水壶,将滔滔河水尽数收入囊中,而后倾泻而下,形成这举世闻名的瀑布景观。其水势汹涌,涛声震天,千米宽的河面瞬间被压缩至二三十米,每秒上千立方米的水量如万马奔腾般呼啸而过,那磅礴的气势,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四季景色各异,各有千秋。春日,冰雪消融,黄河水量逐渐增大,瀑布在暖阳的映照下,气势初显,周边的山峦开始泛绿,与奔腾的黄水相互映衬,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夏日,雨水充沛,瀑布迎来丰水期,水势浩大,涛声震天,站在岸边,置身于一片黄色的汪洋之中,那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人胆颤心惊;秋日,天高云淡,河水渐清,瀑布虽不如夏日那般汹涌,却多了几分温婉与静谧,两岸的山色五彩斑斓,红叶如火,与金色的瀑布相得益彰,美不胜收;冬日,气温骤降,瀑布飞流直下的河水溅起的水花在两岸岩石上凝结成冰,形成了独特的冰瀑奇观,冰柱倒挂,晶莹剔透,一个童话般的水晶世界。
但要论最佳游览时间,当属春季的 “三月桃花汛” 和秋季的 “壶口秋风”。每年 4 - 5 月,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如粉色云霞般装点着河岸,与奔腾的黄河水相映成趣。此时,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黄河水量逐渐增大,瀑布气势初显,在暖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秋季 9 - 11 月,雨季刚过,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黄河水变得清澈而充沛。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横跨瀑布之上,如梦如幻,这便是令人陶醉的 “壶口秋风”。春秋两季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那磅礴的气势最为震撼。不过,若是想避开人流高峰,冬季前来也别有一番风味,能观赏到独特的冰瀑奇观,只是要记得多添衣物,防寒保暖。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再到近现代革命岁月的激昂篇章,壶口瀑布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冼星海正是在此情此景的激荡下,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那激昂的旋律仿佛与瀑布的轰鸣融为一体,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许多游客都知道,壶口瀑布横跨晋陕两省,在山西和陕西都设有景区,供大家观赏这一震撼奇景。却又截然不同的体验。山西一侧河床低矮宽阔,游客大多需要抬头仰视瀑布,因此更适合观赏细节。景区内有一处天然龙洞,若开放,游客可沿着阶梯深入洞中,直达瀑布底部,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从头顶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真切体会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震撼。
(壶口瀑布)
晋祠天龙山景区:历史与建筑的华章评定时间:2024年
晋祠,最初名为唐叔虞祠,其起源要追溯到西周时期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 “剪桐封弟” 故事。周成王姬诵幼年继位,一日,他与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模样递给叔虞,笑着说:“我把这个封给你,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 这本是孩童间的嬉戏之言,可史官却郑重地将此事记录在册,并提醒成王 “天子无戏言”。成王虽年幼,却也深知君无戏言的道理,于是便真的将叔虞封到了唐国,人们从此尊称他为唐叔虞。
时光流转,到了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由此可见,那时的晋祠已颇具规模,有了依山傍水的优美景致,凉堂可供休憩,飞梁横跨水上,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此后,历经东魏、北齐等朝代,晋祠不断发展变迁。北齐文宣帝高洋定晋阳为别都,在晋祠 “大起楼观,穿凿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等建筑纷纷拔地而起,晋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景观也愈发丰富多样。
(晋祠)
隋唐时期,晋祠迎来了建设的巅峰。隋开皇六年,在晋祠西南方开始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重回太原,怀着对唐叔虞庇佑大唐立国的感恩之情,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并勒石存记。这通碑不仅是李世民执政时期的政治纲领与宣言,强调以德治国,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还承载着他对晋祠深厚的情感寄托。此后,晋祠又一次得到扩建,其声名也随着大唐的昌盛愈发远扬。
宋元时期,晋祠继续书写着它的辉煌。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大兴土木,修缮晋祠,并刻 “太平兴国碑” 记事。宋仁宗赵祯更是做出了重大改变,他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天圣年间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还雕塑了 43 尊彩塑泥像以及殿外高 4 米多的左右站殿将军。自此,圣母殿逐渐成为晋祠的核心建筑,不过,这也引发了晋祠祭祀主题的转变,但其在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上却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难老泉出水口建石堰,分晋渠为南读、北渎,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晋水灌溉面积大幅增加,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鱼沼飞梁铸铁狮子、铸造金人台铁人等工程也相继完成,晋祠的建筑布局更加完善,艺术价值愈发凸显。
(晋祠)
明清时期,晋祠依旧备受重视,不断有新的建筑增添其中。明洪武三年创建仙翁阁,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明永乐十年,僧圆觉禅师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明嘉靖十一年,明代重臣尚书王琼长子王朝立创建晋溪书院,并栽植雌雄两株银杏树,为晋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新增建筑与原有古迹相互辉映,使得晋祠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了集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多元价值于一体的圣地。
天龙山海拔约 1370 米,山峦叠嶂,峰林秀美。石窟,无疑是天龙山景区的灵魂所在。它始建于东魏时期,是高欢为避暑而建避暑宫时同期开凿,后历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的持续营建,方成如今这般规模。石窟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山腰之间,现存洞窟 25 座,造像 500 余尊。
东魏时期的造像,比例适度,形象写实;唐代的雕像则更加严谨、洗练,体态生动,刀法精湛,衣纹流畅自然,展现出大唐盛世的雄浑气魄。那尊位于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它面庞圆润,双目微闭,嘴角含笑,透露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只可惜,在上世纪 20 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了日本古董商的疯狂盗凿,大量珍贵造像被盗运至海外,石窟遭受重创,令人痛心疾首。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天龙山石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稳步推进,部分流失文物也得以回归,让这座古老的石窟逐渐重焕生机。
(晋祠)
山西 5A,等你探索山西的这些 5A 景区,就像是一部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沉淀;又似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绝美风光。云冈石窟的北魏佛光、五台山的佛国禅韵、平遥古城的晋商传奇、雁门关的烽火豪情、皇城相府的府邸荣光、绵山的寒食古韵、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的山水奇景、洪洞大槐树的寻根记忆,每一处都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无论你是历史文化的痴迷者,还是自然风光的追逐者,亦或是想要探寻民俗风情、品尝特色美食,山西的 5A 景区都能满足你的期待。它们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你去揭开神秘面纱,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三晋之旅。而我,也将继续踏上征程,去发现更多山西的宝藏之地,期待未来能与你分享更多的精彩。你还在等什么呢?快来山西,开启这场难忘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