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向中国销售了四十万件设备,价值上亿美元,但是希特勒却说:我们不要钱,只要中国的三样东西!
在中国战争初期,80%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运来的,直到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前几个星期,南京的财政部长孔祥熙,还在德国谈判军火。
在九一八事变后,老蒋对日本实行了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含糊不清的态度。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崛起前,亚洲被西欧如英、法等国家瓜分,英、法等西欧国家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美国对日本入侵亚洲,采取了隔岸观火的姿态。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对日本提供石油,和钢铁等战略资源,对与日本入侵中国,则是“静悄悄”的“一言不发”。直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
英国在抗日战争前期,曾对中国实行了“拒华”的政策。1937年到1940年间,英国总理张伯伦奉行绥靖政策,奉承日本,张伯伦曾经对日本驻英大使说:我决不做两面派!英国在布鲁塞尔的会谈中,拒绝谈论任何与中国援助相关的问题。
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维护亚洲殖民地利益,阻止日本对印度的侵略,禁止任何国家通过越南向中国提供援华物资。
南京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所面对的国际形势,为中德之间的贸易,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德之间的贸易有什么内在的因素?
首先,国民党和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在1921年到1925年间,曾试图通过德国的势力,来加强与魏玛政权的联系。但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力不足,没有能够吸引德国军队和产业界的注意,因而多次受挫。
不过,在孙中山的数次交流中,中德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两国间的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南京当局非常崇拜纳粹的统治。蒋介石在青年时代,就非常推崇德国人的尚武精神,这使他萌发了学习德国、加强自己军队实力的念头。蒋介石出于这样的心态,把他的次子蒋纬国,送到德国慕尼黑军校读书。
蒋介石上台后,又效仿法西斯专制,建立军统,加强意识形态和言论的控制。南京当局对德国的统治非常支持,南京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宋子文,胡汉民,孔祥熙,都去了德国。
最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规模日益扩大,中国的军事工业,已无法满足其需要。蒋介石迫切希望获得国外的军事支援,但鉴于日本的外交关系,英美等国家都不同意蒋介石的要求。
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写信给希特勒:
中德之间的商品贸易,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德贸易相辅相成,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超过了英德之间的贸易量。德国把武器出口到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德国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中国在1930年代还只是一个农业大国,那么德国为什么会把眼光转向中国呢?在中国,德国需要什么?
一战后,德国战败,盟国签订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大片土地割让出去,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军队的数量不超过100,000,萨尔煤矿区被法国开发了15年,并且向盟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偿。
盟军提出的严酷的战争赔偿要求,激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使魏玛政府一夜之间被推翻,而纳粹党则成为了执政党。希特勒上台后,英美等国家开始关注苏俄,德国的发展策略发生了变化。
首先,希特勒公开了其扩军的计划,法西斯“铸造刀剑”,并急于进行一场对外战争,德国也在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扩张。
1933年到1937年间,德国的军事支出由十五亿马克猛增到一百一十亿。在这种庞大的军费投入下,军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原材料的供给却越来越吃紧。其中,德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稀土矿,主要是钨矿、锡和锑。
钨可以提高零件的强度,使枪管和炮管的性能得到成倍的提升。锑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金属,它与其它元素的组合,可以增强它的强度,在军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锡是一种柔软的、具有较高的塑性的金属。这三种矿物资源,对德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希特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在海上封锁了德国,使得德国在战略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无力继续作战。德国意识到,要赢得一场全面的战争,必须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储备。
一战之后,德国的石油、铁矿石、钨矿、锡、锑等,七成以上的资源都要靠进口,因此,德国不得不大量进口工业,和农业的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纳粹德国统治初期,中德贸易的亲华派势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1938年,纳粹党还没有控制财政部,和国防部等重要的政府机构,他们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并对中德贸易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中国那时是世界上稀有的钨矿、锡、锑等矿产资源的主要出口国。在中国,湖南,广东,广西,江西,都有大量的钨,锑,锡。德国在1929年魏玛统治期间,就开始偷偷地进口中国的钨矿、锑和锡。此外,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国家,德国需要棉花,花生,布,麻等重要的商品。
纳粹上台后,魏玛政权与苏联的关系变得恶劣,中德之间的贸易也随之上升,中国也就成了德国军界、工业界和其他组织,代替苏联进行军火交易。纳粹德国想要通过中德军火交易来保障其军品供应,从而完成其大规模的军备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工业品贸易公司,在德国军队和财政部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专门与中国进行武器出口谈判的公司。中德之间的贸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冲击?
德国在中德武器交易方面,对中国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这种互惠互利的武器交易会结束?
1934年八月,南京财长孔祥熙与,德国克莱恩进行了谈判,《中德贸易协定》是中德两国秘密签署的,德国为中国提供武器,中国则为德国提供钨矿、锑和锡。到了一九三五年底,南京政府从德国采购了一亿马克的军火,其中包括头盔、子弹、防毒面具、步枪、防炮等,还有一些高价值的海、空武器,如战斗机、潜艇等。
德国非常重视中德军事贸易合作。1936年二月,南京政府派出一个代表团去德国商谈中德武器交易,希特勒接待了中国代表团的顾振。
1936年4月,中德签署《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德国以每年5厘的利率,每年支付给中国一亿马克的贷款,不收取任何手续费、佣金等杂费,中国以钨矿、锑和锡作为偿还贷款的方式。美国曾经这样评论:“协定确立了一种交易,中国首次成为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合作伙伴。”
1936年,中国对德国出口了超过2000万马克的武器,到了1937年,两国之间的武器贸易达到了8000万马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式装备开始向军队特别是中央军进行转移,因此,在抗日战争初期,德国机械部队的主力是德国械师。
“七七事变”之后,社会上又多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入侵视若无睹,中国几乎是在自力更生,反倒是德国,因为中德军贸的关系,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协助南京当局进行军事培训,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援。
日本对德国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强烈要求德国停止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而德国方面则是尽可能拖延时间,希特勒曾经说过:“只要中国能供应军用材料,中德两国的军火交易还可以继续,但一定要做做样子,尽量不接中国的军购。”
到了一九三八年七月,由于华北、重要海港接连失守,德国军械的运送变得愈加困难。欧洲战火连天,希特勒为了拖住苏联,不得不把德国的最后一位军事顾问从欧洲撤走。一九四一年七月,蒋介石与德国政府决裂,中德军事贸易关系宣告终结。
外交无正义,只有利益
为什么这么好的德国装备,小日本都打不过
“德械师骗局”了解一下。为了抗战,蒋与希特勒签约购买德械,钱都给了。希特勒只用一批轻武器做诱饵,重武器直接赖账,至今为止还没给,德械师外号就是德盔师。导致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火力匮乏,伤亡惨重。还在做着“关系不错”的梦呢!
二战时期的猪鬃,桐油都是战略物资!我们给了老美不少!
1936年,中国对德国出口了超过2000万马克的武器,您这是逗我开心么?
没有空军,在强大的陆军装备,也是挨炸的份
胡说八道
不是希特勒不要钱 是中国没有 只有矿
元首失败了,欧洲乱七八糟